志怪小说是萌芽于先秦,发展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小说样式。汉魏时期产生了许多艺术成就较高,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例如《神异经》、《博物志》、《十洲记》、《洞冥记》、《玄中记》、《列异传》等等。
《神异经》假托西汉东方朔之名,但可以确定是汉代的作品。该书记述了殊方异域的山川地理、奇人异物。《神异经》的结构、内容都是模仿先秦神话作品《山海经》所作,全书分为东、西、南、北、中、东南、西南、东北、西北荒经九篇,共六十一则故事。《神异经》虽然有意模仿《山海经》,但并不是对古书简单的抄袭,而是有自己的独特创新之处,所记的异人异物都有许多新内容。《神异经·中荒经》“天柱”一则,就把东王公和西王母当作一对爱侣描写,这两个神话人物一东一西,一男一女,堪称绝配,这篇志怪小说洋溢着生活气息,充满了人情味;而“东方善人”一则,则表现出儒家礼教的理想规范,所描写的人物都个性很鲜明,相互之间关系和谐有礼,乐于帮助他人。
《神异经》虽然具有神话色彩,但不少作品有影射现实、抨击现实的积极意义。例如《东南荒经》中有位威武豪迈的尺郭鬼,他“以鬼为饭”,颇有为民除害的意味。《神异经》一书,文笔简朴流畅,想象丰富奇特,有些故事甚至可与《天方夜谭》中的故事相媲美,作者用颇有深意的笔调,将所记的奇人异物赋予了人类社会的特点,有深刻的讽喻意味,是汉代文人创作的杰出的志怪小说集。
《博物志》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张华创作的博物类志怪小说。也就是说,小说不但“志怪”,而且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它是继《山海经》后,我国又一部奇书,填补了我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今天流传的《博物志》十卷,是经过后人加工的。小说内容包括山川地理、飞禽走兽、草木虫鱼、人物传说以及神仙方士的故事,囊括了神话、古史、博物、杂说等各种内容,其“博物”的特点由此可见一斑,而其中故事性较强的传说最具志怪小说色彩。
《博物志》中的故事大都取材自古书,如女娲补天取材自《淮南子》;轩辕国、君子国、三苗国等取材于《山海经》、《括地志》等。《博物志》中也有属于独创的故事,如杂说卷中的《浮槎》描写有人八月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宫景象,反映了古代人类征服宇宙的大胆幻想。这个故事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的原始资料之一。另一个故事《千日酒》记载了魏晋时人已经能制作一种叫做“千日酒”的名酒,这是对魏晋名士生活风貌的反映。
《博物志》是志怪小说中独具特点的一种体裁,它对后世文学很有影响,形成了文言小说中的一个流派。其中的许多故事的情节,被后世文学家不断加工和发展,例如博物类中“蜀南多山,猕猴盗妇人”的故事,叙述猕猴以长绳引盗大道上漂亮的女子做妻子,产子送还女家供养,颇通人性。这是猿类故事的原型。唐传奇《补江总白猿传》、《剪灯新话》和《申阳洞记》等都是在此基础上扩充改编而来。
《十洲记》又称《海内十洲记》,托名东方朔,属于神仙题材志怪小说。小说的体例也模仿了神话小说的鼻祖《山海经》,只不过假托于东方朔应对汉武帝之辞这个新的背景。书中描写汉武帝听说八方巨海之内有十洲,即: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问东方朔是怎么回事,东方朔为武帝详解这十洲。小说借东方朔之口讲述了神仙世界中的真人神官、仙草甘液、奇禽异兽等等,例如道教代表太上真人、西王母,有神奇功能的续弦胶、返魂树,生命力极其顽强的风声兽、火光兽等,各种神人神物,比比皆是,令人目不暇接。
《十洲记》记载神仙方士的内容,极大地迎合了当时人们渴望求仙得道的心理,因此,连喜好神仙之事的汉武帝也被比附。《十洲记》文字表现力较强,善于铺叙夸张,对后来的志怪小说影响颇深。
《洞冥记》又称《武帝洞冥记》或《别国洞冥记》,是东汉郭宪所撰,全书共四卷。小说题目中的“洞冥”就是指通过求仙得道,可以洞见幽暗、深远的生命真理,因此,《洞冥记》也是一部宣扬道教求仙思想的神仙题材志怪小说,其主要内容就是崇尚神仙道术、赞美奇异怪灵之事,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大旨不离乎言神仙。”与《十洲记》一样,《洞冥记》也是借汉武帝与东方朔之口表现殊方异国的奇人奇物,例如:服食后能使人身体夜里发光的“洞冥草”,能使人不眠的“却睡草”,能无言不中的“能言龟”等等。作者通过神奇的想象,展现了神仙世界的新奇动人,而这种不真实的幻想,恰好迎合了不少人的思想追求,他们通过这种幻想获得心理安慰和情感的满足。《洞冥记》在艺术上较为平实,描写具体细致,文字比较靡丽,其中奇特的幻想为六朝志怪及唐传奇乃至唐以后的文言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玄中记》,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游仙诗人郭璞。他既是文学家,同时也是经学家和方术家,他精通卜筮方术,因此由他创作一部志怪小说《玄中记》便不足为奇了。《玄中记》是继《博物志》之后的又一部博物体志怪小说。小说内容很丰富,有神话传说、方域奇闻、山川风物、动植精怪、妖异变化等。小说的材料大致来自《山海经》、《括地志》等。《玄中记》最有特色的内容,就是精怪妖异故事,这些故事结构完整,因为常常与社会人事相联系,所以情节动人。例如:描写人鸟结为配偶的《姑获鸟》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小说描写姑获鸟脱去毛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来到人间遇一男子,这个男子将她的毛羽藏起来,使她无法恢复原形,于是只得做了男子的妻子为他生儿育女。浪漫的艺术想象背后曲折地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低下。此外《玄中记》中较早地勾勒了狐妖形象,为唐传奇以至《聊斋志异》中的狐妖故事打下了基础。
《列异传》据说是魏文帝曹丕作,他不但擅长作七言诗,而且还喜欢神仙鬼怪故事,因此编撰了志怪小说《列异传》。《隋书·经籍志》概括其特点为:“序鬼物奇怪之事。”小说内容丰富,范围较广,故事篇幅较长,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艺术价值较高。
《列异传》中最有趣的都是一些描写“不怕鬼”之人的作品,其中《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最为精彩。作品中的宋定伯既有胆量,敢于冒充鬼、与鬼结伴同行,同时又非常机智,将计就计,巧妙掩饰自己的破绽,并掌握了降服鬼的办法,最后竟然把鬼骗到市场上卖掉,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胆量。这个故事中的鬼也并不可怕,相反还很调皮,有些自作聪明。这个不怕鬼的故事清新活泼,诙谐幽默。此外,《列异传》中还有表现人鬼相恋的作品。如《谈生》一篇,写书生谈生与女鬼结为夫妇,并生儿育女,女鬼嘱咐谈生三年之内不能让她见火光,但两年之后谈生被好奇心驱使,以火照女鬼,使其现出原形,于是酿成悲剧,女子离谈生而去。这个故事是后世唐传奇等作品中人神相恋题材的源头。《列异传》中所描写的鬼怪奇异故事,几乎包括了以后志怪小说中出现的所有题材,它不但奠定了魏晋志怪小说的发展基础,而且为后来的文学作品提供了宝贵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