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代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当属桐城派,它既是一个散文流派,又可视为一种特定时代的产物。这是清代盛世出现的一种代表着时代面貌的文学思潮。
桐城散文始以安徽桐城人方苞为代表。方苞(1668—1749),字凤九,晚号望溪。他提倡“义法”,其实质是以经术为本。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之后继任者为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他是方苞的同乡,对方苞的“义法”与神气、章节、字句的关系进行研究,将方苞的理论具体化并有所深化,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还将神气和章节、字句联系起来考虑,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
再后来是乾隆时代的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世称“惜抱先生”,也是桐城人。他在方苞和刘大櫆的基础上提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八大要素,将文风归结为“阳刚”和“阴柔”两类,明确提出“义理、考据、辞章”是古文的最高境界。姚鼐对义理、考证、辞章三者关系的解说影响为最大。桐城派的古文理论,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之后姚鼐门下,作者甚众,所谓“家家桐城”;而桐城之文,此时为盛。
所以说桐城文派,作始于方苞,经过刘大櫆,而形成于姚鼐,为文“阐道翼教”、“助流政教”,实为盛世之文的典范。而此派延续时间之长,作者之众,都是历史上罕见的,无怪会听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的惊叹声了。
桐城派古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在旧时代的最后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流派。它始于清初,一直到清末而影响未衰。严复翻译《天演论》之时,作序请的就是桐城派大家吴汝纶。而翻译大家林纾,也以桐城派自居。其影响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