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本是佛家用语,相对于大部头的佛典而言,指佛经略本。晚明时用以指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内容活泼的文章。其“小”,有两层含义,一是篇幅短小,二是内容上以书写性灵为主,不同于“载道”的“高文大册”。这“小”本有些贬义,意即不成大气候。但其出现,却代表着散文发展的一种方向。从散文发展史上考虑,又可以说是中国散文史的另一主线,即最富文人气息、最有个性和灵气的散文。
晚明小品文代表作家有王思任、祁彪佳、张岱等,三袁也可以算入。王思任的代表作为《游唤》、《历游记》,祁彪佳有《寓山注》、《越中园亭记》,一般都描写山水园林,语言明朗洁净、雕刻精细,风格上比陈腐的载道散文有了更多清新之感。
而张岱则是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者,也是晚明小品文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在内容题材上,这些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生活化、个人化的特点,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涵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
晚明小品文还有一个特点则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张岱《自为墓志铭》以坦露的笔法写出自己年轻时“极爱繁华”的生活经历,且不论这种生活态度的是与非,客观上他在作品中塑造出了一个真我的形象,不带虚浮习气。
晚明小品文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周作人曾称赞张岱等人的小品“别有新气象,更是可喜”(《再谈俳文》)。林语堂则从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等人的文风中品味出“幽默闲适”的趣尚而加以提倡。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文在这些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打上的某些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