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谁可称为“明文第一”?回答是: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明代散文家。他一生著作繁富,涉及经史子集各部,但是其主要成就则在散文创作上。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钝翁类稿》里,从散文发展的角度评价了归有光的贡献:
明自永、宣以下,尚台阁体;化、治以下,尚伪秦、汉;天下无真文章者百数十年。震川归氏起于吾郡,以妙远不测之旨,发其淡宕不收之音,扫台阁之肤庸,斥伪体之恶浊,而于唐宋七大家及浙东道学体,又不相沿袭,盖文之超绝者也。
归有光善于抒情、记事,能把琐屑的事委曲写出,不事雕琢而风味超然。如《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思子亭记》、《见树楼记》、《女二二圹志》等等。王锡爵在《归公墓志铭》中称他的这类散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黄宗羲对他赞叹不已,称他“明文第一”的同时,尤为赞赏他怀念祖母、母亲和妻子的一些散文。“予读震川文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涕。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而黄宗羲晚年写她孙女阿迎的作品《女孙阿迎墓砖》,就取法于归有光。
归有光的散文“家龙门而户昌黎”(钱谦益《新刊震川先生文集序》),博采唐宋诸家之长,继承了唐宋古文运动的传统,同时又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首先,他进一步扩大了散文的题材,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了严肃的“载道”之古文中来,使之更密切地和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就容易使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平易近人,给人以清新之感。尤其是一些叙述家庭琐事或亲旧的生死聚散的短文,写得朴素简洁、悱恻动人,“使览者恻然有隐”。
其次,归有光善于捕捉生活中貌似十分平常的细节和场面,寥寥几笔,形神即现,给人难忘的印象,且在平淡简朴的笔墨中,饱含着感人至深的真挚感情。譬如著名的《寒花葬志》:“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着墨不多便将一个稚气未消、聪明伶俐的小丫头描绘得栩栩如生。
再次,“余谓文者,道事实而已”,归有光对其笔下的人物,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不仅对亲人如此,便是与那些并无直接交往的人写应酬文章时,也尽量坚持这一原则。
最后,在文辞方面,归有光注重剪裁和布局,讲究篇章结构,简明扼要,最为人称到的《寒花葬志》,全文才不过一百一十多字。他能用最简要的文字将事件脉络讲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