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以上便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全文只有一百一十九个字。提及这篇文章,或许你很熟悉,甚至还可以全文背诵。可是,你知道文中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吗?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北宋著名哲学家。他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时人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慧眼识人,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的门下,说到二程可能大家都明白了,周敦颐可是他们的老师啊。周敦颐死后,随着“二程”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到宋理宗时,将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爱莲说》盛赞莲之高洁,表现出作者佛、儒相融的哲学思想。《宋史》上说周敦颐“博学力行”,并引用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他还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这篇流芳百世的《爱莲说》就在他手下诞生了,而他的许多哲理思考也寓含在这褒贬喜好之中了。
作为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爱莲说》风格比较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哲思的光芒渗透全篇。文章用洗练而又婉约的文笔,通过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处在那种污秽恶浊的社会环境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讥讽了那些为了荣华富贵而争权夺利的人。而作为理学鼻祖周敦颐的作品,这篇文章却丝毫没有理学的陈腐气,而是保留了理学家长于说理议论的优点,寓哲理于暗喻之中,意味深长又贴切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