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移文》为孔稚圭所作。文中借山灵之口影射一个作者称之为“周子”的人。“周子”是谁?作者为何撰文讽刺他?让我们先从作者孔稚圭说起。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代骈文家。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他官历数朝: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迁太子詹事,死后被追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孔稚圭文章享有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他对皇帝所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北山移文》是孔稚圭最著名的骈文作品。移,是一种文体,类似于檄文,相当于现在的通告、布告。北山,即钟山,在南朝都城建康城北,故名北山。所以《北山移文》也可以说是“钟山檄文”,是借钟山之灵讽刺周颙的。周颙何许人也?《文选》五臣注吕向云:“其先,周彦伦(周颙)隐于北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经过北山。孔生(孔稚圭)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就是说,周颙原本立志要在钟山草堂隐居,可是等到皇帝征召的诏书送到山中,他就“志变神动”,应诏出任海盐县令。对这位“虽假容于江皋,乃撄情于好爵”的虚伪隐士周颙,孔稚圭就用“移”这种文体,假借“钟山之英,草堂之灵”的口吻,给予了他无情的口诛笔伐。文笔跌宕生动,连无知的草木山石、行云流水都充满了愤怨之情,有力讽刺了周子这种故作高蹈而又醉心利禄的可笑之态。
其实像周颙的这种情况,自两晋以来在文人当中比较普遍。因此这篇文章笔锋所指,并不限于周颙个人,而是借此影射了一群人。什么人呢?“身居江湖,心存魏阙”的假隐士、真官迷,也可以说是先贞后渎的变节者们。也有说法认为该文写作的“根本原因是孔稚圭和周顒在宗教观点上的分歧”。孔稚圭家族世代奉行道教,在其《答竟陵王启》中写道:“民积世门业,依奉李老,以冲尽为心,以素退成行,”而周颙则是一著名的佛教信徒,这样就上升为佛、道两教的争论。而道学对真隐名节的严格要求,使孔稚圭将周颙写成了一个先隐后仕的人物,这样在宣扬道教的同时还讽刺了周颙,一举两得。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周颙其实并没有隐居过,因此《北山移文》当有虚构的成分。
《北山移文》采用了“遗其貌而取其神”的写作方法,而且巧妙地假托神灵以讽刺世俗,并非简单地将动植物拟人化;作者以其炳朗富丽之文辞,发诙谐尖刻之嘲讽,因而此文历来为人所传诵,加之被萧统收入《文选》,更受到好文之士的心摹手追,更使其成为骈文史上一篇极富特色而迥然独立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