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与其父曹操、其兄曹丕齐名,并称“三曹”。虽然他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却造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使他成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自幼聪颖,才华横溢,十多岁时便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并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每次面对曹操的“考问”,曹植都能对答如流,因而备受曹操的宠爱,一度认为他在诸子中“最可定大事”,“欲立之为嗣”。但曹植后来的表现却令曹操屡屡失望。这与曹植的性格有关。早年的曹植,由于深得曹操的宠信,过着贵公子生活,沉湎于优游宴乐,又因其才高,颇有些恃才傲物、盛气凌人。据《魏志·陈王传》记载,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饮酒误事,则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据史料记载,醉酒的曹植擅自开启司马门,违背礼制,《曹操集》记载曹操当时“异目视此儿矣”,不再像以前那样喜欢他;而之后战场上的一场大醉更是注定了他在争夺嗣位上的失败:据《魏志·陈王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欲派曹植率兵攻打关羽,解曹仁之围,但在这军情如火的紧要关头,曹植却喝得烂醉如泥,不能受命,令曹操对他无可奈何,悔而罢之,从此绝了立他为嗣的心。
曹植的耿介狂傲、任性而为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但这却成就了一个卓越的文人。事实的确如此。在文学上,曹植为诗为文都极具才情,明代的批评家张溥说他“集备众体”,又说曹植:“自然深致,少逊其父;而才大思丽,兄似不如。”曹植的创作对“建安风骨”的创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被推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
之所以称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创作,引领一时风气,并诠释了“建安风骨”,被刘勰誉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文心雕龙》)。兼之他还是个文学全才,他的辞赋和散文也很出色。如其《洛神赋》一出,可谓当时无人能与争锋;而他又“集备众体”,各体文章今存九十二篇,包括颂赞、铭诔、碑文、哀辞、章表、书启、杂说、序论等都继有成就。其中又以书、表最出色,《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等都是名作。《文心雕龙·章表》称赞道:
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