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的专门论文应当是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187-226),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与弟曹植同为卞皇后所生。在其异母兄曹昂战死后,曹丕成为曹操的长子。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在司马懿、吴质等的扶持下,战胜曹植被立为太子。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嗣丞相位,袭封为魏王及冀州牧。同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基为帝,建国号为“魏”,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曹丕在位七年,死后谥号为“文”。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道:“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在政治上的成就不如其父曹操,在做皇帝的七年中,既没有完成曹操一统天下的遗愿,也未做出影响深远的政治改革,基本上说是个守成之君。然而他在文化事业上却颇有建树。
曹丕八岁即能为文,“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备览”,后与邺下文人交友密切,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家学素养。他在文学上虽不如其弟,但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而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自成系统的专题论文,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虽然说所论的“文”是广义上的文章,但涉及了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文学功用、作家修养与作品风格、文体特点等,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的评价很是中肯:“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分析了“建安七子”在各体文章上的长处和短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他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继承和发挥了孟子的“知言养气”之说,提出了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影响深远,使后世文评家多以“气”论作品和作家。这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此外,文中还讨论了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尝试为文体分类。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文学批评的先河,开始思考文学发展中一些普遍的问题及规律,其影响惠及之后的陆机、刘勰、钟嵘等人以及唐宋以后的批评家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