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赵国猗氏人。他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他晚于孟子,但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而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孟子就内在之仁,主张性善说,而荀子就外在之礼,主张性恶说。他俩各执一端以立说。而荀子能成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与其本身的学识、眼光和所处的时代分不开的。
荀子学问广博,在各个领域都有涉猎,并好为老师,时人尊称他为“荀卿”。他曾于知天命的五十岁之际游学来到齐国稷下学宫,以对当时一些重大问题的深刻探讨而独树高标,备受推崇。他在齐襄王时期三为“祭酒”,风光无限。后因谗言离开齐国,赴楚国出任兰陵令,并受到楚相春申君的信任。公元前238年,春申君为李园所害,荀子由此罢官,不久便告别了人世。他一生桃李芬芳,韩非、李斯等人都是他的门下高足,而韩非更是由儒入法,身为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荀子以开阔的眼光,兼容并蓄,在继承发展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适度吸收其他学派学说的合理成分,并根据变化了的时代重新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此,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新的特点:
首先,在天人关系方面,他打破了孔子所谓“畏天命”的思想牢笼,认为天只是客观的自然,与人世祸福并没有内在关系,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新观点。他强调“天人之分”,认为“唯圣人为不求知天”(《天论》),把“人为”提高到很高的地位,这种思想,是荀子学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他对人类认识史的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其次,在文学观点方面,荀子继承了儒家的传统,认为文学就是学问,“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大略》)。承孔子“言之不文,行而不远”之说,但更讲究语言的文饰作用。
再次,在人性论方面,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说”,提出“性恶论”,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否认先天良知,认为圣人都是后天经验等的积累所致。
最后,荀子主张治国应“礼”、“法”并举。他把“礼”看做是“法之大分”,荀子所谓的“礼”,已经不同于孔子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那一套秩序规范了,而是发展为一种“法权形式”了。在治世策略方面,既强调礼制,也强调法制,同时还肯定人治。因为荀子思想中表现出来的对人自身的关怀,他受到很多时人的追捧。
以文章来说,诸子散文发展到荀子那个时期也渐趋于成熟完善,《荀子》中出现了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还出现了较为“纯粹”的文学作品《成相》和《赋》篇,荀子也因《赋》篇被视为赋体的始祖之一。其次,荀卿工辞赋,多对偶,亦被视为后世骈文之祖。再次,相比于孟子的辩者文风,荀子之文为学者之文,严谨周详,多系专题式学术论文,往往有总论,有分论,层层深入,中心突出又结构严整,标志我国议论散文的成熟,为后世论说文体的典范。最后,荀子之文还有长者之风,其文老练淳厚、明晰条畅,多用比喻而少用寓言,如《劝学》篇,通篇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令人应接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