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清末著名诗人龚自珍辞官南归,他先是南下看望亲戚,而后再次北上接还家眷,并将往返途中的所见所闻及其所思所想写成了一组由三百一十五首七绝组成的规模宏大、思想内容丰富的政治组诗。由于1839年(道光十九年)是农历己亥年,加之诗作多为即兴之作,故将组诗题名为《己亥杂诗》。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又字尔玉,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末思想家、文学家。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他在学术方面也颇有建树,主张经世致用,是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的外孙,同时也是今文经学的忠实拥护者,著有《国语注补》、《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等书。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的他,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抨击时弊的同时,积极主张政治改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
龚自珍作诗,紧扣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时弊,或抒发感慨,或呼唤变革,内容十分丰富。这在《己亥杂诗》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组诗融叙述、议论和抒情为一炉,不拘格律,以多种笔触叙述旅途见闻、个人生平和复杂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炽烈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呼唤政治改良以拯救水深火热当中的民族与国家的美好愿望。其中关心时事、抨击时政的一类诗歌是组诗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如第五首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人诗句,表明了诗人造福人民的高尚品格:即使已是落花般老去的身躯,仍要用自己全部的余力去培育新的花蕾。再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第一百二十五首)可谓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可以说是整个组诗的核心和精髓部分,诗人复杂的情感无不浓缩在这四句诗中。诗人巧用比喻,前两句批判现实,后两句呼唤变革、憧憬未来,并强调社会变革必须依靠杰出的人才。这首诗最成功之处便是塑造了一个彷徨苦闷、呼唤风雷、充满理想的诗人自我形象。除此之外,“五都黍尺无人校,强攘廛间一饱难”,写出了民众的苦难生活;“新蒲新柳三年大”讽刺科举制度误人子弟、埋没人才;“椎埋三辅饱于鹰”揭露了衣着光鲜的军警实则与盗匪无异;“国赋三升民一斗,屠牛那不胜栽禾”鞭挞了那个无法无天的黑暗时代等等。除了深邃的思想内容外,《己亥杂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象征隐喻,想象奇特,意象丰富,文辞瑰玮。
这是一组政治家的诗,更是诗人之诗,诗作兼收唐、宋诗的长处而自成特色,“是真正具有独特面目的清诗”(钱仲联《清诗精华录》),可谓“衰世之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