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其诗今存九千四百多首,为中国古代现存诗作最多的诗人。就诗歌作品的数量而言,他确实是历代诗人之冠。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别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传说在他出生前夕,他母亲曾梦见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秦少游,故取名为游,字务观。别号的来历,据说是陆游被贬嘉州时,日日借酒消愁,不料却被人诬为“燕饮颓放”,他不但不介意,还索性以放翁为号。自幼博览群书,据《宋史》记载,他十二岁就能吟诗作文。二十九岁参加进士考试,没想到却被奸臣秦桧所“黑”,一直熬到秦桧死后才顺利入仕,当过镇江通判之类的地方官,也曾有一段时间在蜀地军中任职,入蜀之前在汉中经历了一段军旅生活,总体看他一生仕途不顺,壮志难酬,六十五岁被罢官后在农村度过了最后二十年相对清闲的日子。
陆游的诗大致上可分为爱国诗、爱情诗和咏梅诗三类。在他的爱国诗中,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情与报国无门、有志难伸的悲愤常常交织在一起,构成他这类诗的主旋律。如《金错刀行》中“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反问,好似号角一般激励国人奋起抗争;《关山月》中“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的斥责,对南宋朝廷软弱无能、苟且偷安的丑陋嘴脸作了无情的揭露;《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感叹,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恨与虚度年华的悲伤;《陇头水》中“报国欲死无战场”则表达了作为战士却不能血洒疆场的痛苦和郁闷等等。诗人八十五岁高龄的临终绝笔《示儿》,仍念念不忘杀退金兵、收复中原,千载之后读之仍令人动容。
陆游诉说与表妹唐琬爱情悲剧的诗,则哀怨凄婉,催人泪下,以《沈园》二首、《城南》等为代表。陆游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情投意合,结为伉俪之后更是恩爱如山,孰料陆母因婚前与自己嫂子不和,将一腔怨气撒在了才貌俱佳的侄女唐琬身上,加之唐琬婚后几年不孕,曾经相敬如宾的小两口被活生生地拆散了。陆游始终放不下这段刻骨铭心的感情,十年之后在沈园偶遇唐琬与后夫赵士程,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数年的压抑与苦闷,在墙壁上写下了《钗头凤》后怅然离去,唐琬读后也悲痛难抑,同样以一首《钗头凤》和之。不久唐琬便抑郁而终。诗人晚年重游沈园,咽入心底的悲痛又一次奔涌而出,写下了伤心至极的《沈园二首》。
陆游的诗除了气势磅礴、境界壮阔之外,还有闲适平淡、清新隽永的一面,如《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早已妇孺皆知;《临安春雨初霁》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也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种诗风的集中体现就是其咏梅诗,多为作者晚年闲居时所作,如“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绝句》)等,抒发了作者像梅花一样不畏严寒、高洁芬芳的品节。
陆游的人生是丰富的,既是热爱生活的俗子,也是用情专一的情种,更是满腔热血的志士,真所谓“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