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八叉”是指“花间鼻祖”温庭筠,此称出自唐五代孙光宪笔记小说集《北梦琐言》:“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温庭筠(812—870),原名祁,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祖上为唐初宰相温彦博。自幼才思敏捷,精通音乐诗赋。晚唐科举考试考命题作文,要求一篇有八韵,温庭筠叉一次手的功夫便能吟成一韵,叉八次手就能做出一首八韵之诗,“温八叉”的绰号便是由此而来。
按理说如此有才气的人应该平步青云,然而温庭筠是一个恃才傲物的人,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科举考试不好好答自己的卷子,却自视才高帮别人抄袭,被发现后又大闹考场,严重扰乱考试秩序;喝醉了酒撒酒疯,违反宵禁之令又不听劝阻,结果让巡夜的兵丁揍得他满地找牙,被人当作笑柄;碰上微服私访的唐宣宗,因为不识皇帝,就口无遮拦地将其狂贬一通;宰相令狐绹好心向他请教典故,他却挖苦人家是“中书堂内坐将军”,一介武夫做文官,水平不够与自己探讨,并“奉劝”令狐绹没事还是多读点书再来和自己探讨,气得宰相大人七窍生烟。温庭筠的狂傲行为破坏了自己的名声,注定了科举之路的惨不忍睹,考了三次,都名落孙山。后来虽然有幸当了国子助教,但是在主持国子监考试时,因为严格按照诗文水平排名次,并将考生作答的诗文张榜公示,又触犯了某些权贵的利益,结果就是被赶出了京城。放荡不羁的浪子温庭筠经常出入秦楼楚馆,纵酒豪赌、沉迷女色,并写下了大量的艳词。
诗文词俱佳的温庭筠,数词的成就最大,开一代词风,有“花间鼻祖”之称。当然温庭筠的诗歌成就也不小,在晚唐诗坛与李商隐并称“温李”。二人的诗作主要以爱情为主,反映闺阁情怀,诗风艳丽,文学史上称为“温李新声”。由于长期出入阁楼妓馆,所以温庭筠的诗在艳丽之余还散发出较为浓厚的市井气息和世俗色彩。其诗主要分为乐府和近体两类,乐府诗主要为闺阁之作,风格秾丽华美,如《春愁曲》塑造了一个在乍暖还寒的春日独守空床的闺中妇女形象,通过对胭脂粉黛、闺阁装饰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一种年华虚度、美人迟暮之感。近体诗虽也有少量爱情题材的作品,但更多的还是抒写行役之苦,从中抒发了自己有志难伸的感慨与忧愤,这类作品有《过陈琳墓》、《经五丈原》、《商山早行》等,其中《过陈琳墓》曰: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首咏史怀古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实则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两句,将诗人向往有所作为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际遇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