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珍宝针灸铜人是怎样炼成的?
中国古代最为精巧名贵的医学模型,莫过于宋代的针灸铜人。
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针灸学家王惟一曾受命负责编撰一部全国性针灸学专著。与此同时,王氏在天圣五年(1027年),主持设计并铸造了两座针灸铜人,用以针灸教学与考试。铜人高约1.7米,内铸脏器,外铸经络腧穴。穴位之旁,标有穴名。相传铜人穴内注有清水(一说水银),以黄蜡封涂铜人外表的孔穴。如应试者针法取穴精确,刺中穴位即有清水流出;取穴不准,针不能刺入。
明正统八年(1443年),国家曾重新铸造过针灸铜人,至明嘉靖年间,针灸学家高武又铸男、女、儿童针灸铜人各一座,作为定穴之用。到了清代,又有数种针灸铜人问世。1742年,清政府令吴谦等编辑医学丛书《医宗金鉴》。两年后,清政府为奖励该书主要编辑人员,特铸造若干座小型针灸铜人,每人奖铜人一座,外加《医宗金鉴》一部。
历代保存至今的针灸铜人,皆是针灸史上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