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广贤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童启蒙书目之一,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影响极大,以至于提到蒙学经典就不得不提《增广贤文》。那么,《增广贤文》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又为什么会成为经久不衰的儿童启蒙经典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启蒙书,了解一下吧。
其实,《增广贤文》的书名最早见于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其间又吸收了无数的民间智慧才成了现如今的这个版本。从形式上来说,《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以及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全书以韵文的形式,将佳句排列在一起——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交错呈现,灵活多变,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种排列方式突破了传统启蒙读物一种句式贯穿到底的格式,语句也更加接近口语,孩子更容易接受和记诵。而且,《增广贤文》的篇幅也不长,通行本全书近四千字。
从内容上来说,《增广贤文》涉及的知识十分广泛。这部数千字的妙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读书治学、待人接物几乎无所不包,加上书中的语句都比较精辟,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生活智慧的总结,且以“性本恶”为前提,用冷峻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将社会百态经过高度概括,陈列在读者的面前,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使得《增广贤文》深入人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体来说,《增广贤文》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谈论人际关系,二是谈论命运,三是谈论为人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在书中,世人大多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世界充满了陷阱和危机——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等。当然,在肯定金钱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也认为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如“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等。
在谈及命运和报应的内容时,书中认为人若行善就会有好的际遇,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有善愿,天必佑之”等;人若作恶就会遭报应,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等。在待人接物上,书中强调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如“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见事莫说,问事不知,闲事莫管,无事早归”“结交须胜己,似我不如无”“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三思而行,再思可矣”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讲做事原则时,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事不为不成,人不劝不善”等。
另外,《增广贤文》之所以非常流行,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书中文字有雅有俗,极少运用典故,所以《增广贤文》基本上无须讲解就可以明了,很容易读懂。如此一来,通俗易懂又见解深刻,能够让人们领略到先哲思想观念和为人处世的种种智慧,因而让人倍感亲切实用,于是一直以来也就被当作儿童的启蒙读物,甚至被视为经典,受到古人的器重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