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弟子规》,或许很少有人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一部儿童启蒙书,它的流传以及影响程度仅次于《三字经》,大多数人在启蒙的时候都或多或少地学过这本书。加上在如今国学热的社会潮流下,《弟子规》更是成为儿童的推荐读物。那么,你知道《弟子规》的书名蕴藏着什么样的含义吗?
实际上,《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是清代的秀才李毓秀。他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精研《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年轻时曾跟随他的老师党冰壑游历近二十年,后又创办敦复斋并讲学,前来听他讲学的人很多。人们都尊称他为李夫子。
他编写《训蒙文》的目的就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启蒙训练与教育,给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指明方向。在内容上,李毓秀按照《论语·学而》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拓展,把全书划分成五个方面,具体描述了“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以及在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准则、规范与礼仪,内容广泛,几乎涉及孩子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大到孝悌礼仪、为人处世,小到尊师重道、服饰仪表等,可谓是中国文化的典范,也是对孩子启蒙养正,教育孩子远奸邪、走正道,养成忠厚家风的必备读物。
具体来看,《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以三字为一句,每两句或四句意思相连,前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开头部分是“总叙”,接着是“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个部分。在这几个部分中,作者李毓秀集中了孔子、孟子和老子等众多圣贤道德教育的成果,从而构成了一个传统道德教育的纲领性书目。《弟子规》自从成书之后,就广为流传,被许多教书先生作为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的必选教材。而所谓“弟子”,从《弟子规》划分的五个部分来看,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出外指公民,“规”,则是指规范,合起来就是说“弟子”应该遵守和践行社会道德规范。
但是,从这本书的立意和教育目的来说,“弟子”还有另一重意思,即要通过阅读研习这本书成为圣贤弟子,而“规”是“夫”和“见”的合体,指的是“大丈夫的见识”,也就是说这本书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学习圣贤经典,让儿童成为有见识、有操守、有坚持、有主张的大丈夫。看来,《弟子规》虽是儿童的启蒙读物,但是为儿童提供社会规范教育的功能使其成为一部经典。它能够奠定儿童待人接物、求学修身、安身立命的处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