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所著的短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在这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下,精神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日子,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虽然小说的篇幅不长,但是却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而在表现孔乙己的迂腐方面,比较典型的一个片段就是孔乙己掌握“回”字的四种写法,这段描画可谓是鲁迅先生的神来之笔。那“回”字真的有四种写法吗?这是不是小说家的艺术夸张?
其实,在康熙字典中,“回”字的确有四种写法,分别是“回”“囘”“囬”“ ”。而且,《康熙字典》中“回”字下还注曰:“俗作囬”,也就是说,“囬”是“回”的俗字。同样,其所收录的“ ”也是俗字。
同时,从字形的演变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最初甲骨文中的“回”字是在螺旋形图案上加一短横作指示符号,表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继而金文省去了上面的指示符号,强化了螺旋循环的形象;而籀文基本上承续金文字形,但增加了螺旋的层次。以上是古文“囘”的由来。小篆则将螺旋形改写成内外两个同心圆,也就是正字“回”。至于《康熙字典》中收录的两个俗字,也都是“回”的变体。所以,“回”字确实是有四种写法的。不过,对于小说中的孔乙己来说,穷究于“回”字的四种写法”正是其迂腐的表现。
实际上,这一切也并不都是孔乙己的错,而是时代的原因,是科举制度的毒害和封建制度的腐朽在知识分子身上的体现。不过现在社会上又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变得“务实”,在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时常常表现得急功近利,只想着让它为自己带来切实的回报。那些纯粹为了探究事物的真相而作的学问,却可能会受人鄙夷,认为是可笑的“孔乙己”行为。其实,我们在业余生活中,不妨尝试在一些“无用之用”中陶冶情操,收获学习新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