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常出现在节假日宴席以及朋友聚会的时候。饮酒过量会导致醉酒而人们在形容一个人喝酒喝得大醉的样子,常常会用到这样一个成语,就是“烂醉如泥”。人们看到这个词语,难免会望文生义地理解为一个人喝酒喝得就像是一堆烂泥或是淤泥一样。可是你有没有想过,“烂醉如泥”中的“泥”真的是指烂泥、淤泥吗?
其实,“醉如泥”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十分常见。李白《赠内》中有“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白居易《北楼送客归上都》中有“不独别君须强饮,穷愁自要醉如泥”。如:元稹《寄乐天》中有“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那么,这些诗句中“醉如泥”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对此,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考辩道:“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后来,明代张岱在其《夜航船》卷十七《四灵部·虫豸》“泥”条下有言:“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可见,这里的“泥”很可能就像《山海经》中的很多奇怪的动物一样,是一种叫作“泥”的怪虫。此外,北宋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南宋洪迈的《对雨编》、明代陈继儒的《群碎录》、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吴景旭的《历代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
从这一系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确信,古人所说的“醉如泥”中“泥”就是一种生长在南海中的虫类,它身上无骨,在海中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可是一上岸就会“失水而醉”。而人们在喝醉后的样子跟“泥”这种虫子“失水而醉”的状态很像,所以人们就用“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醉酒后的样子。后来,人们为了形容一个人喝醉酒的程度极深,就又在“醉如泥”一词的前面加了一个“烂”字,如此一来也就演变成了现如今我们常说的“烂醉如泥”。所以,“烂醉如泥”在形容醉酒状态的“本体”其实是一条奇特的虫子,和烂泥或是淤泥等并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