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个诗词大国,尤其是唐宋时期,流光溢彩的诗词发展成为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明星。时至今日,我们多多少少都能吟出些经典的诗句。可是由于现代生活远离古代社会,当时的很多字词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使今人在阅读理解时容易产生偏差。
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一首触景伤怀的思乡诗,身在异乡的游子夜晚坐在床边时,看到窗前皎洁的月光,情不自禁地思念起家乡来。但是,有一个问题却很容易被忽略,那就是诗句中的“床”是否就是现如今我们睡觉使用的床呢?还是说,它另有所指?
实际上,对于《静夜思》中的“床”,有人认为指的是胡床。所谓“胡床”,又被称为“交床”“交椅”“绳床”等,是指蒙古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在上面休息一下,和现在我们常见到的“马扎”有些类似。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杜甫的《树间》一诗中得到印证。《树间》写道:“岑寂双甘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可见,“胡床”就是一种坐具。而且李白与杜甫基本处于一个时期,所以可以推断,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的月光里,坐着“胡床”赏月。
而据记载,“胡床”早在东汉末年就已经传入中原,《后汉书·五行志》中曾言:“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可见,在东汉灵帝时期,“胡床”在宫廷中已经非常普遍了。而且,后来人们在唐淮安靖王李寿的棺椁中,发现了至少有三位手持“胡床”的侍女,不仅如此,在不少唐代墓室的壁画中也有“胡床”的出现,可以看出,在唐代“胡床”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
另外,根据专家学者的研究,唐代建筑的门大都是非常小的板门,不透光,窗户也非常小,月光是很难照进室内的,尤其是当窗户糊上纸以后就更难了。因而可以推测,当时李白很可能是坐在院子里而不是在室内。另外,如今通行的《静夜思》是明代版本,而根据忠实性更高的宋代版本,该诗的最后两句是“抬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看来,“望山月”所需要的宽阔视野更加印证了当时是在室外赏月而非室内。由此更加可以相信,诗中“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就是“胡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