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书法作品品评鉴赏时,我们常常会用到一个词叫“力透纸背”。有些人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也力求自己书写的文字能够“力透纸背”。那么,什么叫“力透纸背”?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够“力透纸背”呢?
实际上,“力透纸背”在书法领域是指用毛笔写出来的书法作品,能够让人在宣纸的背后,看到写字运笔时留下的墨线。换句话说,用笔写出来的字远观不是平整的,而是有一定的篆刻效果,写的字像是用刀子在石头上面篆刻一样。同时,人们也用“力透纸背”来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的背面。而“力透纸背”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由此,人们就常常用“力透纸背”来形容书法笔力的刚劲。
当然,书法写作所使用的力,不同于我们平时搬移物体所用的力。相对于搬运物体的拙力,书法写作的力关键在于如何用笔。用笔的方法和熟练程度将直接决定书法作品能否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无数的书法实践证明,“力透纸背”的关键在于中锋用笔。其实历代书法家都十分注重中锋用笔。所谓中锋用笔,就是说在笔锋移动的时候,要保持毛笔的主毫在笔画运行的中心,副毫则在笔画的两边。如此一来,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会从笔画的中心向外渗开,笔画的中心也就落在了中间,就像是用笔的锋尖在纸上轧出了一道沟,笔画的两侧就会显得比较浅,犹如形成了一个“V”字形。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浑厚圆润,非常有立体感。
同时,中锋用笔的时候由于书写力度、速度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的一样;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古藤。前者的特点是,书写速度快,用力均匀,书法有种刚健挺拔的气势;后者的特点是,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略有震颤,书法有种老成的美。
要表达出书法作品的力量感和立体感,还在于用笔要涩。也就是说,在书写的时候,笔画要能够冲破纸张的阻力,挣脱前进,而不是随意地从纸张上一画而过。因此,书写者就需要对毛笔有一种支配力,且这种支配力越强,笔画写出来就会显得越有力量。对此,清代刘熙载有言:“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包世臣则说:“五指齐力,故能涩。”如此涩行用笔,写出的笔画自然沉着、凝重,有力量感,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
另外,要“力透纸背”不一定要把笔画写得很粗,事实上,在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小的笔画,虽细若游丝,可却力有千钧。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中,我们也能看到,其笔画凝重,笔笔犹如铁钩银画。所以,“力透纸背”讲究的并不是把笔画写粗,而是讲究中锋运笔和涩行用笔,熟练地掌握驾驭毛笔的能力。只有这样,经过一番苦练,才能让我们的书法作品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