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格,也称“数独”,是一款逻辑性很强的数字拼图益智游戏,不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对大脑也非常有好处。经常玩九宫格,既可以锻炼大脑,还能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过,“九宫格”除是一种数独游戏外,还是我国书法史上临帖写仿的一种界格,又称为“九方格”。那么,你知道“九宫格”的创始人是哪位书法家吗?
其实,“九宫格”,即在纸上画出若干个大方框,再在每个方框内分出来九个小方格,以便对照法帖范字的笔画部位进行练字。最初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奉敕书写了碑文《九成宫醴泉铭》,记述了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醴泉的事情。从碑文所呈现的艺术特点来看,其笔法瘦硬温润,且严谨完备,兼有隶意,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历来被学者赞誉为“正书第一”,仿习临摹者甚多。如今,该碑文的宋代碑帖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而当时,欧阳询为了方便习字者练习临摹,特意根据汉字字形的结构特点,创制了“九宫格”的界格形式。
具体来说,在九宫格中,中间的一小格被称为“中宫”,上面的三格被称为“上三宫”,下面的三格则被称为“下三宫”,另外“中宫”的左边一格称为“左宫”,“中宫”右边的一格称为“右宫”。如此一来,在练字的时候,习字者就能够对照着碑帖中的字形和点画结构来适当安排笔画的布局。还有,九宫格也能够用于字体的缩小和放大,对应的操作步骤也是根据碑帖适当地安排布局结构。
到了元代,九宫格的结构在书法家陈铎的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在《翰林要诀》中曾明确表示:为了适应临字时点画疏密、各有停分、界画匀布的要求,改横竖三宫为横竖九宫,成九九八十一宫,这样更便于精确临摹。后来,清代书法家蒋骥在其所著《续书法论》中,又根据汉字字体结构特点和形体的不同,把九宫格变成了四种形式:一是把陈铎的九九八十一宫的横竖各去掉三宫,使其变成六六三十六宫;二是把六六三十六宫中的左、右十二宫,或是把上、下两行的十二宫去掉,使其成为二十四宫。这一变化相应地比较适合学些长方体字和扁平体字;三是把六六三十六宫改成双回字形,适合书写方体字;四是把六六三十六宫变成田字形,并在上二宫从同一顶点各画一条对角线,形成一个人字,用于书写似人字形的字。
但是如此改变,还不是最简便的。通过长期的实践,后人又发展成两种更加简便且实用的习字格,即田字格和米字格。其中,田字格是指在方框中画上一个“十”字,使其分作四格,习字者在这四格中适当地安排字体的布局结构。如此,便于安排字的间架结构、重心和笔画的斜正疏密。相应地,米字格则是在田字格的基础上,再画上两条对角线,就像汉字中的“米”字,故而得名。使用米字格能够更好地判断全字以及各单笔的位置,因而相比于九宫格,田字格和米字格使用范围更广。
所以,九宫格经过欧阳询的创制之后,不断发展演变,产生的不同形式各有利弊和适用范围。它们不仅适合习字者练习毛笔字,也适合练习硬笔书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当我们熟练掌握了字的笔画、结构布局等,就可以脱离九宫格、米字格以及田字格的限制,自由地挥墨书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