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构的要求:完整性、连贯性、严密性、灵活性

(1)完整性

既然结构的目的和任务是将材料、观点等组织、构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那么对文章结构的第一个要求自然就是完整性。

怎样理解结构的完整性要求呢?

首先,构成文章的各个局部应该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文章中的各个局部是适应文章的整体而存在的,它们彼此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巧妙得体的外部组合,共同表达着一个主题,体现着作者完整的思路。如果局部各自孤立,不能为整体结构的完美和谐效力,它们本身再好,也毫无意义。

其次,构成文章整体的各个局部要相对齐备,不可无故残缺。文章结构是由许多必要的环节(如记叙文中发展过程的各阶段,议论文中逻辑推演的各层次,抒情文中感情脉络的起伏变化,说明文中对象特征的方方面面等)组成的,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使整体结构松动。习作中常见的毛病便是有意无意地丢掉了互相关联的部分或环节:前头有交代或暗示,后面却无照应或说明,或者描绘了远处,而不再写近处;已经作了总述,接着却不进行分述,分述时说了“首先……”,又忘了说“其次……”;有了起,却没有承和转,宕出去的,不懂得收回来;说明了这一点,不去说明不可遗漏的另一点;等等,——凡此种种都会破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结构上的残缺,不仅影响内容的表达,而且使结构本身显得不协调、不完满。

第三,各个部分在文章结构中所占的地位要适当。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和文章含量的大小,各部分应有一定的量的比例,如首、身、尾相比,身要占较大篇幅。因此,行文中要尽力做到详略得当,轻重合理,疏密有致,首尾相应,使文章结构表现出匀称和谐的整体美。所谓剪裁不当——或平均使用力量、主次不分,或某一部分恶性膨胀,头重脚轻、尾大不掉,其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部分与部分间的合适比例。

(2)连贯性

文章结构的完整性要由其连贯性来保证。

所谓连贯性,是指组成文章的各部分在内容脉络上互相贯通,在语言形式上有紧密的衔接与合理的过渡。

文脉,是作者思路的表现形态;思路不清,文脉必紊,结构必不连贯。文章不管内容多么复杂、意念多么曲折,其脉络必须一以贯之,文章的起、承、转、合都要围绕它进行,决不允许中途断裂,或发生不必要的阻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北国之秋、故都之秋的赞美;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则以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为论述的经线。没有脉络的文章,其各个部分就成了“断线的珠子”,散漫而不连贯,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章法,不是文似连而意已断,便是意缠绵而文相隔,或者是一层意思尚未说透,又跳到另一层意思上去,无目的地旁出斜逸。

(3)严密性

文脉贯通,说的是上下文连贯自然,全篇具有统一性。结构的严密性,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主要是指文章各部分之间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不得出现互相矛盾或互不相干的现象。

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联系属于结构中的内在的深层的联系,往往表现为复杂的因果关系。在议论文中,各个段落之间或步步深入,或条分项列,或正反相衬,都包含着逻辑上的因果必然性。就是记叙文和叙事性文学作品的结构也需要反映事物的因果联系,叙述某一过程,前事应该必然引起后事,后事也应该必须上承前事。《祝福》的开端是祥林嫂死去第一个丈夫后,因为反抗婆婆出卖她而逃到鲁家做工,这是前因,后来,她婆婆串通族人将她劫走,这是后果;一进鲁家时鲁四老爷便流露出对她寡妇身份的忌讳,这又是前因,她二进鲁家做工时,因是再嫁再寡,受到鲁四老爷一家的歧视,这又是后果。尽管作者没有按事情发展的自然顺序叙述,却明确表现出其中的因果联系,所以小说整个情节的安排是有严密逻辑性的,尽管这是一种具体的生活形态的逻辑。如果在写作中忽视事物的因果联系,倒因为果,或者制造虚假的因果,就将使结构失掉严密性。

文章的各个部分要互相扶持、协助,而不能互相拆台、矛盾,这也是结构严密性的标志。在记叙性文章中,这一点表现为情节及细节的安排要合情合理。在议论性文章中,前后提法的一致,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结构严密性的主要体现。撰写长文章往往要提出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小观点,它们共同阐述全文总观点即中心论点,因而彼此应密切配合,而决不能相互矛盾。

结构的严密性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凝聚力。它作为文章的“神”可以把形似散漫的结构凝聚在一起,给人以浑然天成的感觉。鲁迅的杂文《魏晋风度及文童与药及酒之关系》,从标题看涉及四个问题(有几个看来是互不相干的),作者一路讲去,由此及彼,再及其他,似乎很零散,却紧紧扣住了“社会对文章的影响”这个中心,表现出深刻的内在联系,这正是所谓“形散而神聚”的结构特点。有许多杂文的做法就是这样,表面看东拉西扯,实则个个牵连,有些散文的结构也带有这个特点。可见,判断文章结构严密与否,不能只看其外部形态。

(4)灵活性

文章结构还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切忌呆滞、死板,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结构文章的创造力的教条。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文章,其结构也会因写作主体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而有所不同,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鲁迅的《一件小事》和郁达夫的《薄奠》都是采用小说形式写一个人力车夫的故事,两篇的结构却迥然有别,前者只截取了人力车夹生活中一个小小的镜头,后者却以片断联缀的方式概括出车夫的一生。为了加强结构的表现力,两篇都运用了对比,前者是“我”跟车夫形成反衬,后者是“我”跟车夫互相映托;两篇都杂入主观抒情的非情节因素,前者以议论始以议论终,后者偏重抒情,并且是糅进叙述之中进行的。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6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