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与性情,因而在长期发展中催生了各种各样独有的技法。其中,勾法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技法之一,即以笔线勾取物像的外廓,在工笔画中又称为线描,并以“国画十八描”为人称道。那么,“国画十八描”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它又有什么独特精妙之处呢?
实际上,“国画十八描”就是指中国画中衣服褶纹的18种描法。而这些描法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照其笔迹形状所起的名称。具体来说,这18种描法分别是: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混描、曹衣出水描、钉头鼠尾描、橛头钉描、蚂蝗描、折芦描、橄榄描、枣核描、柳叶描、竹叶描、战笔水纹描、减笔描、枯柴描、蚯蚓描、行云流水描。
高古游丝描,是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线条纤细而均匀,有起有收,流畅自如,多为圆转曲线,细密绵长,富有流动性,如春蚕吐丝,因而又被人称为“春蚕吐丝描”,常用来表现文人学士、贵族妇女、侍女的衣物等。
琴弦描,中锋悬腕用笔,比高古游丝描更加粗劲有韧性,犹如古代弹拨乐器的丝弦,同时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多为直线,线形平直挺拔,兼具写实写意之味。
铁线描,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比琴弦描还粗些,起笔转折处方硬似铁丝弄弯的形态,顿笔圆头,体现了书法用笔的遒劲骨力,适合表现硬质衣料。
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往往先用淡墨劲笔勾画出衣服的纹路轮廓,墨未干时,再用较深的墨色结合线面来破染,形成墨色层次的变化,讲求“浓破淡”。
曹衣出水描,是北朝著名画家曹仲达受印度美术风格影响而创造的。由于以直挺用笔为主,其线条细密工致,衣服紧贴身像是人物刚从水中湿淋淋地走上来一样,故称“曹衣出水”。
钉头鼠尾描,落笔处如铁钉之头,线条呈钉头状,行笔收笔,一气拖长,如老鼠的尾巴,因而头秃尾尖,头重尾轻。
橛头钉描,刚劲有致,秃苍老硬,强调骨力,犹如钉在地上的细木桩,和钉头鼠尾描相比显得粗短。
蚂蝗描,又称“兰叶描”,为唐代著名人物画家吴道子所创,加入了狂草的用笔,在轻重提按中体现线条的变化,在疏密随意中显出生动,宛如飘曳的兰叶,常用来表现人物的风姿飘逸。
折芦描,线条起讫部分较为尖细,行笔至中间转折时由于压力增强多为直角,而形如折断的芦叶,另外笔速要适当,在勾勒的同时辅以淡墨进行渲染。
橄榄描,用笔起讫极轻,头尾尖细,中间沉着粗重,所画衣纹如橄榄果实,故而得名。
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线条节奏更柔和、更显自由,但线的转折剧烈、线条短促,中段自然鼓起,呈枣核状,较适宜表现麻布的质感。
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粗,状如柳叶,轻盈灵动,婀娜多姿,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灵动、轻盈的美感。
竹叶描,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变而来,线条状如竹叶,用笔起伏顿挫明显,粗细变化大,飘逸活泼。
战笔水纹描,笔法简细流利,衣纹线条呈现出曲折颤抖之感,擅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
减笔描,用侧锋行笔,行笔速度快,画出的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强劲。
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用,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笔势往往逆锋横卧。
蚯蚓描,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线条圆转有力,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衣纹。
行云流水描,中锋用笔,笔法如行云流水,活泼飞动,有起有倒,使画中人物表现出圣洁出尘的风采,擅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国画十八描”不仅仅是人物画的基本画法,也被很多画家运用到了花鸟画的创作中,别有一番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