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描绘的清明时节汴梁的繁荣景象,是一幅传世的经典宋代风俗画。这幅画生动记录了中国12世纪北宋都城汴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包括人物、车马、船只、房屋、桥梁等,是当时汴京繁荣景象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写照。它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属于国宝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那么,你知道《清明上河图》中到底画了多少人吗?
具体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绢本设色长卷,宽有24.8厘米,长有528.7厘米。汴梁是北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中官府衙门、民居宅院、作坊店铺、茶肆酒楼,屋宇错落,林林总总。街上车水马龙,三教九流,应有尽有,百业兴隆,热闹非凡。而“上河辖区”可谓是当时汴梁城最核心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商贸、文化及娱乐的窗口,人们经常在这里进行各种各样的商贸活动,使得此处繁荣异常。而《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汴梁上河辖区的景象。
总的来说,这幅五米多长的画卷大致可分为汴梁郊外春光、汴河风光、城内街市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汴梁郊外春光中,农民在田里耕作,富人扫墓归来。路上,驮队、挑夫、骑马坐轿的人物正匆匆进城。第二部分是汴河的风光。画中,汴河上的拱桥如一道彩虹,桥上行人如潮,熙熙攘攘,摩肩擦踵,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而桥下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一切都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人们都紧张地忙碌着。而且,画作对于细节的刻画也细致入微,令人惊叹。第三部分是城内街市。这部分画面从容展开,有张有弛,对汴梁城内的建筑、商贸、交通、运输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再现了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
而在这三个部分中,最令人瞩目的就是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他们有条不紊,包含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纤夫等人物。而为了统计画面上的人数,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家汤友常创作了大型的铜刻画《清明上河图》。重要的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用原始的“数米法”详细统计了画上的人物数目,即在原画复制品的每一个人物上放一粒米,摆好后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米。就这样,他在作画的时候每刻一个人物就在上面放一粒米,每一次都小心翼翼的,制作完后反复数了好几遍,最终得出的答案是整幅《清明上河图》上的人物为815人。
看来,《清明上河图》确实是令人惊叹啊!这么多的人物浓缩于尺幅之内,且职业各异、行为各异,井然有序,不得不让我们感叹画家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