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古代音乐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谈及“十二律”“五声”“八音”这三大构成要素。其中,“十二律”是比较好理解的。它最初就是为了“乐”而制定的,是指十二个标准音高,在《律书》中,则与月份和时辰两两相对,并且人们还按照节气的特点对十二律做了详细的解释。不过,就谈论的频率来说,人们对“五声”“八音”是说得最多的,可古代的“五声”和“八音”到底是指什么呢?人们听得多却真正知道得少,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吧。
其实,“五声”就是中国古代的五个音阶,也就是宫、商、角、徵、羽。这点和我们通常认识的西方音乐有点不同,西方音乐是由七个音阶组成的,用唱名来说就是“do、re、mi、fa、sol、la、si”。钢琴则把音阶划分为了十二个,这时候每个音阶之间的跨度就是均衡的。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使用更多的是五声音阶,相当于现在首调唱名的“do、re、mi、sol、la”,有独特的魅力。同时,“五声”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最早见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
再说“八音”,它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八个音,而是泛指各种乐器。在古代,“八音”则具体指代八类乐器,分别是金(钟)、石(磬)、土(埙)、革(鼓)、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竹(箫)。其中,“金”是用青铜制作而成的一种钟镈,也就是大钟。“石”是指石制的磬。“土”是指用陶土制成的埙。“革”是指用皮革蒙制成的鼓,近似于拨浪鼓。“丝”是指以丝为弦的琴、瑟。“木”则是用木头制作的柷、敔。柷是一种形状像方形斗的木制乐器,敔也是一种古乐器,当奏乐开始时击柷,结束时击敔使演奏停止。“匏”是指用匏制作而成的笙。而匏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掌状分裂,茎上有卷须。匏瓜的果实要比葫芦大,对半剖开可以用来做水瓢。“竹”是指用竹管制作而成的管箫。
看来,“五声”“八音”看似简单却和我们按照字面上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并不是有些人自认为的那样,是五个声、八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