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是充满巧合,而当我们遇到一些巧合之事的时候,往往会不禁感叹“无巧不成书”,认为世上之事有太多的无奈或是惊诧,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原先的一切都是为了巧合做的铺垫。但是,你知道,人们口中常说的“无巧不成书”这句话出自哪里吗?
虽然人们常用“无巧不成书”来比喻事情十分巧合,可是要说清楚这句话出自哪里,背后蕴藏着什么故事,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实际上,“无巧不成书”这句话与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有关。《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被后人归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艺术地反映了北宋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据说,施耐庵在写作《水浒传》的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时,“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段怎么也写不好,横竖都觉得写得太肤浅,人物没有神气,为此琢磨来琢磨去,伤透了脑筋。正当十分苦闷的时候,屋外却传来了一阵吵闹声。听到吵闹声,施耐庵便不由得放下笔站起身来,走到门口往外一看,发现是邻居阿巧和一条恶狗在缠斗。
当时,阿巧喝醉了酒,袒着胸,露着背,直向那条恶狗拳打脚踢。那恶狗也不甘示弱,一会儿扑,一会儿掀,一会儿剪,冲着阿巧就是一阵乱叫乱咬。可忽然间,恶狗猛地朝阿巧扑了上去,而阿巧闪身一让,便顺势骑在了恶狗的背上,紧接着便又是一阵拳打脚踢,不一会儿,那条恶狗便动弹不得。施耐庵在一旁看了不禁心有所思,似乎看到了笔下武松与猛虎搏斗时的场景。就这样,施耐庵文思泉涌,赶紧回到书房,一口气便写下了“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名传千古的场景。后来,施耐庵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妻子笑着对他说:“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就这样,“无巧不成书”便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成了一句俗语。尤其是随着《水浒传》的风靡,这句话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引用,以说明人生中遇到的巧合之事,或者借以说明世事的无穷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