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聊斋志异》问世以来,这本志怪小说就备受人们喜爱,其中花妖狐媚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数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而且,《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虽然没有在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同样是难以撼动的。那么,你对《聊斋志异》这部小说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其中引人入胜的鬼怪故事之外,你对这本小说集的创作过程是否有详细的把握?据说,该书的作者蒲松龄在创作的过程中特地在柳泉摆茶摊,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聊斋志异》是清初秀才蒲松龄先生写的短篇小说集,这部短篇小说集里面汇集了一百多篇小说。就资料来源来说主要有三种途径:第一种是从古人的书籍里面寻找素材,也就是改写前人的作品,如蒲松龄拿来六朝小说和唐传奇当中的《纸月》《取月》《留月》写了《劳山道士》。第二种是来自自己的亲身见闻和虚构。这部分是作者蒲松龄先生的主观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三种便是道听途说,不管听到什么人说或是听说有什么稀奇的事,都收集来写进小说,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聊斋志异》的很多篇目中都保留着浓厚的民间故事特点,毕竟这些故事原本就来自民间。
蒲松龄出生于明末清初的动乱时期,家道中落,生活维艰。而蒲松龄虽刻苦好学,可却屡试不第,不得不在家乡做塾师,以维持生计,并开始酝酿《聊斋志异》的创作。在创作《聊斋志异》的过程中,他倾尽毕生精力,一直到暮年方才写成这一“孤愤之书”。为此,他纵然生活窘困,仍旧趁闲暇的时候在村口路边的树荫下设置了一个茶摊,茶摊上放着一小缸粗茶和几只粗瓷大碗,简陋而朴实,供行人歇歇脚。更重要的是在茶摊上还摆着笔墨纸砚,以便在和路人聊天的时候能够敏锐准确地捕捉到其中意想不到的奇闻异事。
为了能够更好地收集到自己的小说素材,蒲松龄还特地为茶摊制定了一个规矩,那就是:无论是谁只要能说出一个故事,茶钱便分文不收。所以不少行人到了茶摊便大讲特讲奇闻怪事、乡里趣闻,有人甚至随口编上几句,蒲松龄也侧耳聆听,一一接受,并把自认为可取的故事或是灵感随手记录下来,茶钱则一文不取。
就这样,蒲松龄在茶摊中收集了形形色色的奇诡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的想象、构思以及创作灵感。所以,蒲松龄摆茶摊收集故事实际上发挥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来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直接提供了不少的故事素材;二来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奇闻异事也推动了蒲松龄在其他故事中的构思和创作。当然,蒲松龄在茶摊收集故事的速度是很慢的,因为他不可能一整天在村口摆茶摊,为了生计他的主要工作还是在私塾中教书。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故事的日积月累,加上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故事素材和灵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终于创作成功。
另外,蒲松龄摆茶摊收集故事,听他们讲千古往事和人间奇谈,也使得人们对《聊斋志异》这部小说集产生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人们相信,这部小说里面的故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对现实社会有所反映,是贴合自己及周围的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