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贡献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他确立了培养“仁人”“君子”“士”等不同层次与规格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等教育思想。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束缚,极大地拓宽了招生范围。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的贤人有七十二位,孔子成为当时学识最渊博的学者之一。而孔子教育孔门弟子时,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尤其注重弟子们的个体差异,常常能够根据弟子不同的性格和才能来教导。尤令人称道的是,孔子还能够按照弟子不同的品行和专长,把他们分为四类来进行教育,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孔门四科”。那么,所谓的“孔门四科”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实际上,“孔门四科”简单来说就是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所进行的学科分类。具体来说,孔子在教育弟子的时候,会依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和天赋来教导,并按照学生不同的品行和专长,把教学的内容进行具体有针对性的细分,最终划分为四大类。至于“孔门四科”具体所指的内容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来源于《论语·述而》中“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的记载,人们认为所谓的“孔门四科”就是指“文、行、忠、信”。其中,侧重教育实质内容是指“文”,也就是各种文献知识,主要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具体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行”则是社会实践。“忠”则是指忠诚。“信”则是指守信、诚实不欺。
还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论语·先进》中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在这段话中,孔子把自己的弟子根据这四大方面进行分类,并列举出了其中表现最为优秀突出者。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孔子的教学内容就是按照这四大门类开展的。而所谓的“孔门四科”也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也是后世多数学者对“孔门四科”的认定。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六艺”的学科划分,也就是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算术),这也是当初周王朝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他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按照这六个方向来进行的。而孔子的“孔门四科”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育学生的分类方法,也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工作进一步指出了方向。大致说来,孔子当时教育弟子时以“六艺”来作为教学内容,教授四门课程,其中,“德行”属于素质类,“言语、政事、文学”属于技能类。而这四门课程的优秀代表,合起来又被称作“四科十哲”。
后来,“孔门四科”在晚清时期发展成了“儒门四学”,而明确把“孔门四科”与“儒门四学”联系在一起的,就是晚清大儒曾国藩。其中,德行科目变为义理学(代表是宋代学者)、言语科目变为词章学(包括诗词歌赋等各类文学著作)、政事科目变为经世学(包括典礼、政书、掌故等)、文学科目变为考据学(代表是汉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