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现代的教育体系中,大学时期是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是他们知识的关键提升期和重要积累期,上一所名牌大学更是很多学子实现华丽转身、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途径。有道是“知识改变命运”,大学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但是,你知道吗?“大学”这一称谓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只不过,古时候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学是大不相同的。那么,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差异呢?古人眼中的“大学”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实际上,古时候的“大学”大致包含如下两种含义。其一,和如今我们的大学意义较为接近,是一种被称为“太学”的教育机构。人们聚集在太学里吸收和传播高深的知识和学问,和我们今天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具体来说,太学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兴办设置。太学选拔5位最有学问的大儒任教授,称为“博士”,选拔50名优秀的青年作为博士弟子,也就是太学生。太学的学习考核课程是儒家的经典教材《诗》《书》《礼》《易》《春秋》,即“五经”。在考试中,太学生若能够通晓其中一艺,便能够被授予咨询官吏的职位,优秀者可充任皇帝侍从,更加优异者可破格提拔。而不好好学习或是“下材”的劣等生,在考核后就会被除名。
其二,古时候的“大学”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又称为“四子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也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南宋朱熹作《四书章句集注》,把《大学》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方规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读书人的治学和做人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时至今日,我们口中的“大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包括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以及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有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组织形式。所以,虽然同为大学之称谓,但是古今之“大学”含义却有很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