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有很多让人们探索和执迷的地方,而爱好历史的朋友在看历史书籍以及观看历史剧的时候,最感兴趣的一点就是对其中的称谓进行一番考究和钻研。其中,“祭酒”这一称谓就颇有意思。东汉末年,谋士郭嘉的官职便是“军师祭酒”,是曹操倚重的重要智囊之一,史称“才策谋略,世之奇士”。那么,是不是说“祭酒”就是指军师呢?还是说,“祭酒”另有所指?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吧!
实际上,祭酒最早是指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即古代祭祀礼仪时浇奠祭祀,执行这个礼仪的人就被称作祭酒。而要当上祭酒却是有严格要求的,不是谁都可以胜任,必须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据记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荀子就曾三任祭酒一职。后来,祭酒慢慢地就成了年长位尊者的代称。
到了汉代的时候,祭酒才开始成为官名。东汉时,设置有博士祭酒,为五经博士之首,作为太子官属。《汉书·王莽传中》写道:“为太子置师、友各四人,秩以大夫……又置师友祭酒及侍中、谏议、六经祭酒各一人。”出现了师友祭酒之称。《三国志·蜀书》中也写道:“先主既定益州,广汉太守夏侯纂请宓为师友祭酒,领五官掾,称曰仲父。”同时,王莽执政时期,还把主讲《尚书》的学官称作讲书祭酒。东汉末年,曹操将心腹谋臣郭嘉的官职定为军师祭酒。
到了晋代,晋武帝司马炎设置国子祭酒一职。“国子祭酒”是古代的学官名,是主管国子学或国子监的官员。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开始设置,与太学并立。到了隋炀帝时始称其为国子监,唐宋时亦以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的时候,设有国子学,也称之为国子监。明清时期,仅设国子监,为教育管理机关,兼具国子学性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设学部,“国子祭酒”被废除,改为“学部尚书”。
而“国子祭酒”便是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是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所设,以后历代大都沿用,也就成为国子学或是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根据史料记载,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担任国子监祭酒一职。看来,所谓的“祭酒”绝非什么军师之意,而是主管教育方面的一个学官名,也与最初的“酹酒祭神的长者”区别开来,两者相一致的地方是都指尊者、德高望重的人。
如此,在“祭酒”称谓的前面加上某种限定,如军师祭酒或是国子祭酒,抑或其他祭酒,指的就是某某方面的首席,即主管该方面或领域的官员。这样看来,这些其实和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首席执行官或是首席财务官的感觉有些类似。而曹操把郭嘉的官职定为祭酒,一来是对郭嘉的尊重,二来是表彰他为自己出谋划策,起到教诲指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