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人们达到的学历以及获得的学位或是职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接触硕士、博士、教授、助教等。但是,如今也有不少人对这些称谓不甚熟悉,甚至混为一谈分不清楚,尤其是“博士”“教授”“助教”这几个词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在古代的书籍或是历史剧中也常常见到它们,和我们目前的称谓是一个意思吗?
实际上,“博士”是指目前最高级别的学位,拥有博士学位就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由学习阶段进入学术研究阶段。“教授”是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多指大学或是社区学院中执教的资深教师与研究员。“助教”是指大学教师职称的最低等级,是高等学校教员老师中职称低于讲师的一种初级职称,原则上不能单独授课,或不能教授一门学科的全部课程,主要任务是跟随讲师或是教授批改作业,辅助其教学。
而在古时候,其实早就有“博士”“教授”“助教”的称谓。其中,博士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在其《五经异义》中写道:“战国时,齐置博士之官。”可见,这时的博士并不指现如今的学位,而是一种官职。同时,不仅仅是齐国,当时的秦、魏、赵等国均设有博士,有的称为“博闻师”,当选博士的人都是博学有才之士。这些博学的“博士”基本上是用来作为君主、帝王的顾问官,也可以看作智囊团成员。秦始皇时,有博士70人。到了汉朝的时候,博士沿袭了秦朝的设置,名额有所增加。博士的含义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变得更加正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就有记载:“博士,秦官,掌通古今。”可见,这时的博士是一种通晓史事的官职,主要就是负责保管文献档案、编撰著述、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等。
汉朝的“博士”为太常属官。汉武帝时,设立了“五经博士”,即《诗》《书》《礼》《易》《春秋》各置一名“博士”,专掌经学传授。唐朝时,增设了国子、太学、四门等“博士”。还有“律学博士”“书写博士”“算学博士”,府学、州学以及县学“博士”。魏晋以后,选用精于礼仪的人为“太常博士”,专掌宫廷礼仪;选用通晓音律的人为“太乐博士”,专掌宫廷祭祀享宴作乐歌舞;选用精通医术的人为“术学博士”“医学博士”;任用精通天文、星历、卜筮之术的人为“天文博士”“漏科博士”“历博士”“太卜博士”“卜博士”等,专掌天文、历法、占卜等事。
在唐代以前,太学中仅设博士一职负责教授学生。到了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始设教授,主要负责学校课试具体事务。自宋元到明清,各路、州、县均设有教育官员,其中最高一级便是教授,官阶为正七品。所以,古时的“教授”是指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的学官名。清末,兴办新学,大学设正教员、副教员。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设教授、助教授。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公布《大学教员资格条例》,开始规定大学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四级,沿用至今。
古时的“助教”也是一种学官名。西晋咸宁四年(278年)立国子学,在祭酒、博士之下置助教十五人,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以后历代均有设置。除北周有太学助教上士、小学助教中士等名称外,一般只称助教。历代国子学(或太学)以及各学,也多设助教,习惯上常连上类属称某某助教,如医学助教、广文助教、律学助教等。助教品秩因朝代和所在之学而有所差异,如唐代国子助教为从六品上,律学助教为从九品上。清代助教初为从八品,后升为从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