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酥脆的油条,是中国传统的面点。清晨在早点摊,几根新出锅的油条,口感松软,油而不腻,再配上一碗浓稠的米粥,便是很多人喜欢的早餐搭配。那么,我们在食用油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油条到底是怎么来的?它最早又是因为和谁有关才流行开来的呢?
相传,油条又称“油炸桧”“油炸鬼”,与南宋时期的秦桧夫妇有很大的关系。南宋绍兴年间,秦桧与老婆王氏因为妒忌和贪婪,设计把抗金名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而听说岳飞将军被害的消息后,百姓个个义愤填膺、怒不可遏,都为岳飞感到惋惜,对秦桧夫妇深恶痛绝。当时,在临安风波亭附近的两个卖早点的摊贩,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激愤和不平之气,便各自抓起一个面团,分别捏成秦桧和王氏模样的面人,绞在一起放进油锅里面炸,并称之为“油炸桧”或“油炸鬼”,引来众人的围观。后来,人们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恨,争相效仿,制作“油炸桧”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它吃起来也确实口感不错,价格还便宜,所以吃的人也越来越多,从此各地的熟食摊上就出现了“油条”这一油炸食品。
实际上,类似油条的油炸食品的出现要远远早于宋朝。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就详细记载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其中写道:“细环饼,一名寒具,翠美。”可见,这时候虽然有了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但是并不称其为“油条”,而是“寒具”。
到了唐朝的时候,诗人刘禹锡在《佳话》中也提及了寒具。诗话集《苕溪渔隐丛话》中则说道:“东坡于饮食,作诗赋以写之,往往皆臻其妙,如《老饕赋》《豆粥诗》是也。又《寒具诗》云:‘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寒具乃捻头也,出刘禹锡《佳话》。”只是这种叫“寒具”的油炸食品在形状上与后来我们所见到的油条十分不同。
可以肯定的是,油条是南宋人在油炸食品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直至今日。另外,油条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叫法,如天津称油条为果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东北地区称大果子;福建等地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称油炸果;浙江地区则称作天罗筋(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