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的晚上,皓月当空,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尤其是吃元宵,是元宵节千百年来留下的节日传统。人们都把吃元宵和看烟花当作最主要的活动。不过,对于元宵节的习俗,南、北方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北方人在这一天吃的特色食品是“元宵”,南方人则吃的是“汤圆”。那么,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到底是不是一种吃食呢?若不是,它们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元宵”和“汤圆”二者虽然模样有些相似,但实际有很大区别。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制作手法的不同。首先,对于元宵来说,它是以馅为基础制作的,大致的过程是先拌馅料,馅料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干后将馅料切成乒乓球大小的立方块。接着,再将馅块过水蘸湿后放进像是一个大筛子的容器里,里面盛放着糯米粉。然后,随着不断摇动,馅料在不断地相互碰撞中就会变成球形,并且粘上容器里的糯米粉,最终形成我们常见的元宵的样子。糯米粉层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锅煮时糯米粉会吸收水分变糊。
而南方汤圆的制作方法则与元宵有所不同。相比较来说,汤圆的制作更像是北方的包饺子。大致的制作过程是,事先将糯米粉加水和好面团,擀成面皮,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均匀搅拌后放在一个大容器里待用,接着便像包饺子那样把馅料包起来就可以了。不过,包汤圆的过程中不使用擀面杖,而由于湿糯米粉黏性比较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用筷子(或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如此,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时还会留一个尖,使之呈桃形。
从元宵和汤圆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元宵是“摇”出来的,而汤圆是“包”出来的。而且,由于制作工艺的不同,元宵在煮的时候容易乱汤,汤圆皮面润滑、馅流动性较好故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也正是因为元宵皮面松软,使其除了煮食以外还可以有油炸、拔丝、蒸烤等多种食用方法。同时,汤圆的馅含水量比元宵要高,这也是两者的重要区别之一。
所以,在元宵节这天所吃的北方的“元宵”和南方的“汤圆”不仅不是同一种吃食,而且制作工艺方面还有很大的不同。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虽说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都会很热闹,但常言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南、北方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又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就元宵节的食品来说也是如此。但不管怎样,无论人们在这天吃什么,它都代表着全家团圆、和睦的美好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