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是我们日常饮食中极为常见的调味品,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尤其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更是无辣不欢。而且,食用辣椒能够增强肠胃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而辣椒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在蔬菜中位居第一,它还有预防胆结石、改善心脏功能、降低血糖等功效。所以,辣椒在我们的饮食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成都火锅中成了一种“主菜”。那么,辣椒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我国的特产呢?如果不是,它又经历了怎样的一个传播过程?
实际上,辣椒并非中国特产,而是原产于北美洲的墨西哥,在中国栽培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很早的“椒”最初并不是指辣椒。“椒”最早是指花椒,它的果皮具有辛辣的味道和香气,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成为不可或缺的调味品了。《诗经·唐风·椒聊》就曾提到花椒,诗中写道:“椒聊之实,蕃衍盈升。”说明花椒结的果实很多。《九歌》中“奠桂酒兮椒浆”的“椒浆”就是用花椒果实泡的酒。
到了东汉的时候,随着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和贸易往来,中国人又得到了具有辛辣味的胡椒。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的《续汉书》中记载:“天竺国出石蜜、胡椒、黑盐。”西晋文学家张华在《博物志》中也记载了“胡椒酒”的制作方法。到了唐代,胡椒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已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因为中国大部分地区无法种植这种热带作物,以至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始终只是一种贵重的异域香料。
后来到了明朝弘治六年(1493年),从美洲返程的哥伦布首次把辣椒带到欧洲,但是由于西班牙人感觉它的辣味很像胡椒,于是仍旧称其为“胡椒”。这种称呼上的混淆后来便随之传到了西方其他国家,以至于英语中的pepper一词既可以指胡椒又可以指辣椒。而辣椒传到中国的最早记录则出自明代戏曲作家高濂的《遵生八笺》,时间是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该书记载的名称为“番椒”,描述是“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后来,明代农学家王象晋在其《群芳谱》中也有对“番椒”的记载,其描述是“亦名秦椒,白花,实如秃笔头,色红鲜可观,味甚辣,子种”,内容和《遵生八笺》大致相同。
据学者们推断,当初辣椒最早是通过海路传入浙江地区,然后主要沿着两条路线再从浙江传入其他地区。其中一条路线是沿京杭大运河向北到达直隶(今河北),另一条路线是经江苏沿长江向西传入湖南,再以湖南为中心向周边扩散,南传至两广一带,西传至贵州、四川,再进一步传入云南。如此,直到清嘉庆年间,湖南、四川两地才普遍以辣椒作为食材或是调味品,而到19世纪后期,以辣椒调味为特色的湘菜和川菜菜系才最终得以形成。也就是说,中国人广泛吃辣的历史其实只有两百多年。而如今,辣椒在中国各地已经被普遍栽培种植,成了一种大众化的食材和调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