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汗水和脚踏实地。可是,在取得成绩之前,我们往往会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时会让我们懈怠,有时会让我们退缩,有时会让我们畏惧,但若是有一种持续的激励和动力支撑,便更容易成功。而这种激励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座右铭”。在座右铭的激励下,我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效果。可是,有个问题却往往被人们忽视,那就是“座右铭”一定要贴在座位的右边吗?
实际上,座右铭就是泛指人们写出来激励、警示自己,作为规范自身言行举止的格言。尤其是在学生时期,座右铭的使用最为常见。学生用它时时刻刻激励自己、提醒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和理智,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除学生外,古往今来的许多名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格言也就是座右铭,用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言语的标杆,起到励志修身、鞭策警醒的作用。但是,最初的时候,座右铭所指的并不是文字,而是一种物品,即“物铭”。
具体来说,这种“物铭”是一种用来装酒的奇特器皿,称为“欹器”。“欹器”又常被称作“歌器”,是古时候的一种计时器,类似于沙漏,但是它的设计非常奇特。据说,这种器皿在空着的时候就会倾斜,把酒或者是水倒进去,倒一半的时候,就能够直立起来,可若是倒满了,它还是会倾斜。在它的上面放置匀速滴水装置,就会形成周期性的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复位,如此循环往复。过去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就总是把“欹器”放在自己座位的右边,以此来警示自己千万不可骄傲自满,否则就会“溢”出来。后来,这种起警示自身作用的器物又出现了金属镂刻等诸多不同的式样,大都耐人寻味,而且其蕴含的警示意义也都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到后来,座右铭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激励性的文字,但尽管如此,可把座右铭放在座位右边的传统却延续了下来。对此,也有文献资料记载,据说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得知兄长崔璋被人杀死,他一气之下杀死了作恶者,结果逃亡在外,直到朝廷大赦才返回故乡。而在流亡的过程中,崔瑗吃尽了苦头,就作铭(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放在自己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对此,在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座右铭》中,吕延济题注道:“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此外,关于座右铭的说法还有很多,但共同之处都是放在座位右边用来警示自己的格言、警句。至于一定要把座右铭放置在右边,一方面是出于传统的考虑,因为最早的座右铭就是放在桌子的右边的;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以来的约定俗成,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就一直沿用到了现在,人们早已经习惯了把激励自己的座右铭放置在桌子的右边。但是那些泛指作为格言自励的文辞,又常常没有“贴”的概念。如陈毅在《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一诗中写道:“革命重坚定,永作座右铭。”所以,这时的座右铭不用再张贴,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位置一说,只是作为一句格言来激励自己,放在心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