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中的祭祀建筑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祭祀祖先的宗庙性质的建筑,以及祭祀自然神,包括天、地、日、月、山川等的建筑。
这些祭祀建筑都是皇帝向天下显示其对祖先的尊重,显示其皇权合理性的场所,所以在古代,祭祀建筑是仅次于宫殿的建筑,历朝历代都在其上花费了大量精力和物力。
祭祀建筑受到古代“至敬无文”观念的影响,一般追求简洁、端庄、肃穆,此外,还追求丰富象征性,其格局一般意义性多于功能需求。
以位于北京的祭祀建筑为例,祭祀祖先的建筑群有太庙、历代帝王庙等;而祭祀自然神的建筑群有社稷坛、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
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位于紫禁城东南侧。它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主体为正殿、寝殿。而后在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一度改变庙制,在正殿左右侧为各代皇帝建设庙宇,共九庙,而嘉靖二十年(1541年)新庙宇不幸被雷火焚毁。其后又在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新建造,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太庙。
今天的太庙内外有两重墙,外墙开南北门,南门内有金水河,东西侧对称建有神库、神厨。桥北正对戟门,戟门内中轴线上建有前、中、后三殿。前殿为祭殿,清代时内部陈设宝座,宝座数与中、后殿所供奉的牌位数一致,在举行祭等大型祭祀时,即将中、后殿神龛内的帝后牌位移至前殿,安置于宝座之上,至清亡,前殿有宝座35座,另有大小供桌、铜灯、铜祭器等物。
中殿,清代在内部分有17个小隔间,每间供奉一代帝后,即所谓“同堂异室”,隔间内设置有神龛,龛内供奉帝后牌位,左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册,右边陈设有帝后的玉宝。在隔间外置有宝座,数目与龛内牌位数一致。至清亡时,中殿内尚有六个隔间尚未使用。
后殿,清代时内部也分有隔间,共有九间,正中一间与其左右各两间内供奉清代四代先祖帝后牌位与玉册、玉宝等物,隔间外亦设宝座,数目与牌位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