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在城市规划方面记载了都城、城邑、里、市和王畿、野等各级城市的规模、模数制度,不仅反映出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也影响了其后历代的“王城”建设。
《考工记·匠人营国》云,正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其中的“旁三门”是指各向城墙各开三座城门;“九经九纬”是指南北、东西向各有三条主要街道,相互垂直。“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是以宫城的角度,讲述宗庙、社稷场所以及朝堂和市场的位置,即,宗庙在宫城中轴之东,社稷在西,朝堂在宫城之南,市场在北。
这也就是我国历代都城都加以参考的“王城”理想格局,不过,要想了解理想“王城”究竟有多大,可能就需要再做一番考证了。
“市朝一夫”也就是说,“市”、“朝”的面积为一“夫”。这里的“夫”是指古代规划中的一个面积单位,指一夫所受之田的面积。而这又是多大呢?
据汉代学者郑玄注,一“夫”为长宽各100步。在周代1步折合6尺,百步也就是600尺、60丈。这样,一“夫”的面积也就是3600方丈,而当时一亩地的面积为36方丈,则一“夫”也就是当时的100亩。
此外,周制又规定,九“夫”为“井”,“井”方一里。如此,“方九里”的王城,也就是81“井”(9里×9里),729“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