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并非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代长城那样,是由砖砌成的,而是用夯土夯筑而成的。这里就讲讲具体的夯筑方式。
一种方法是“桢斡筑墙”。桢是指筑墙时所用端模板,其形状与所要筑的墙之断面相同,一般为下宽上窄,两侧收坡。斡是侧模的古称,后世称“掾膊”,也就是每侧用2~3根木棍。开始筑墙时,在两端各立一桢,在其间内外两侧各横置2~3根斡,其间再用草绳系紧,之后在中间填入土,夯筑。夯到最上一根斡相平后,割断草绳,抬升斡,依法夯筑。
对于较大的城墙、墩台等构筑物,则不直接用桢斡筑墙,而应改用斜立的杆来控制城墙的斜度,且用版代替桢。夯筑时先把数根草绳的一端系在版的不同位置,另一端系在木楔,拉紧后木楔钉入地上固定,然后夯筑。
另一种方法是“版筑”。这种夯筑的雏形在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古城遗址就已经见到,到了周代更为制度化。其做法是模板两侧的边版为垂直的,一端用端版封堵固定,另一端开敞。把敞开的一端边板接到已筑的墙上,用卡木固定,然后填土夯筑。夯平后,撤出卡木,把模板水平前移,继续夯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