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当是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表演体制。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京剧也不例外。
舞台上那些男女老少、善恶丑俊、形形色色的人物,均来自于生活,可是他们并不按照生活中之本来面貌出现于舞台上,而是加以提炼、概括,或者说加以夸张,将剧中人物进行艺术化的分类,根据人物性别、性格、年龄、身份之不同,分成生、旦、净、丑等不同的类型,这些不同的类型就被称为“行当”,简称“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可以说是化人生为舞台,演人物于行当。
那么脚色又是什么呢?其实脚色就是行当。请看,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凡例中云:“脚色所以分别君子小人,亦有时正色不足,借用丑净者。”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梨园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谓之男脚色;老旦、正旦、小旦、贴旦四人,谓之女脚色;打诨一人,谓之杂。此江湖十二脚色,元院本旧制也。”这正与行当的涵义相同。
我们现在常常说到的角色,英文为Role,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这一概念来说明个体在戏剧舞台上的身份。所以角色就是指演员在戏中扮演的那个具体人物。比如,传统京剧《空城计》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司马懿。诸葛亮和司马懿是剧中的角色,可是他们又分属两个不同的行当,诸葛亮是“生行”,而司马懿是“净行”;在《龙凤呈祥》这出戏中,同样是生行,刘备与乔玄这两个角色又有年龄、身份、性格上的个性区别。
正如徐城北先生所述:“京剧塑造人物的办法是‘两步到位’——先达到人物的类型化,然后再进一步实现个性化”,人物的类型化是行当,人物的个性化就是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