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台戏(打对台)?
对台戏,亦称打对台。指水平不相上下的两个剧团,在同一时期、相近的地点,演出相同或相近的剧目,一争高低。这两个剧团的阵容和演出水平要相差不多,否则“对”不起来。这种“对台戏”现象的出现,有的是一方出于对另一方的报复、嫉妒、较量;有的是背后有人操纵,为了挑起事端;但更多的情况,属于艺术上的一种竞争。旧时的戏班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为了自身的生存,在关键时刻要拿出最佳阵容,演出最富吸引力的戏码,争取提高上座率,增加演出收入。过去,我国的乡镇民众,都喜欢观看戏曲,视为一种主要的文娱活动。逢年过节,都要演戏。为了演出精彩,激励演员,往往同时邀请两个戏班,相互“打对台”。这个班唱得好,那个班就要唱得更加出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谁优谁劣,当场便见高下。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会促使演员不断努力,勤奋苦练。
贾平凹在小说《马角》中,曾有这样的描绘:“东西两片就各筹款300元,各请了一个县的剧团共同要在街中心的大场子上演出,对台戏谁家唱赢了,600元里可以拿走450元……”于是,先用白粉在大场中画一界线。然后两家剧团一起开锣,粉墨登场。东片的戏演得好,人们便潮水般涌过来。西片演得出色,人们又漫向西片。最后,就以白粉界线清点人数,查看哪边的人多,便以此决定胜负。这样的艺术竞赛,完全是由观众来担当评委。虽然,这种评判的结果,也容易受到当地民众欣赏水平与习惯爱好的影响与局限,结果恐怕也未必就完全正确。但是,戏曲艺术本是大众艺术,主要就是要让民众欣赏的。光是领导与专家喊好还不够,还应该让戏曲爱好者都喜欢观赏。大家都能达到一定的共识,才能使戏曲艺术在群众中生根立足。
什么是堂会戏?
豪门富室、达官巨贾或因逢年过节,或因喜寿庆典,自己出资邀请演员进行专场演出以招待亲友,谓之堂会戏。“堂”——从土,尚声,尚者高也,所以高大的房屋谓之堂,如殿堂、高堂、华堂,“堂”本是一个很仪式化的地方;“会”者,聚合集合也,将众人聚合一处,在自家堂前,歌舞为乐,这就是堂会。
举办堂会是因为喜庆之事,演戏之外还要大摆筵宴,得有宽敞的院落和戏台。所以自己有条件的就在自家举行,倘若自家条件不全,也可以选择带戏台的大饭庄或者大型会馆。
如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正月,适逢著名的戏曲家、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四十初度,就在隆福寺街福全馆——这是北京当年非常著名的大饭庄子——办了一场庆寿堂会。这一场堂会因为一出《失空斩》而成为千古佳话,其演员阵容是空前绝后的,主角诸葛亮由张伯驹先生自己出演,一干配角皆由第一流的名角担任,其中老生宗师余叔岩饰王平,武生宗师杨小楼饰马谡,王凤卿饰赵云,程继仙饰马岱,钱宝森饰张,慈瑞全、王福山饰二老军代报子,只有司马懿一角因为没有谈妥金少山,请的是名票陈香雪。这一场堂会可以说盛况空前,轰动一时。
据丁秉链先生云:“这次《失空斩》的消息传出去以后,除了北方的张氏好友纷纷送礼拜寿(主要为听戏)以外,不认识的人也都想法去拜寿为听戏”,“福全馆中,人山人海,盛况不必描述,就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