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文章的结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议论性文章的结尾方式主要有:

重申或归结论点。

有的文章的中心论点在开端部分已经提出,经过论证之后,为了加深印象,在结尾部分又加以重申。如《反对自由主义》就是对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的更简练的概括,同时又有重要的补充:“……这是思想战线的任务之一”。可见论点的重申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深化或升华。归结论点,是指开头只指出了问题,并未明确揭示论点,而到了结尾时才水到渠成地得出全篇总的结论。

提出希望和发出号召。

有些议论文是边分析边作结论,作者对于读者的期望,只能在自己的见解已经表述充分的基础上提出。如鲁迅的杂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以驳论为主,针对芸生诗所表现出来的“无聊的攻击”、“辱骂”和“恐吓”等不正确的作法,逐一进行批评,然后从正面提出注重论争的主张,在结尾处则言简意赅地提出希望:“总之,我是极希望此后,《文学月报》上不再有那样的作品的。”再如《共产党宣言》,内容极为丰富深刻,结构宏大,结尾很难将所有内容归结为明确的中心论点,所以只能将宣言的最主要的精神加以概括,并进而发出鼓舞人心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结尾的希望和号召要根据写作目的和作者感情发展的需要,贵乎自然和新颖。如果是空喊口号或搞成套话,反而会使结尾显得空泛。

形象化的结尾。

这是一种含有描写成分的结尾方式,其特点是含蓄而又颇具感染力。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结尾处在阐释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一提法时,这样写道: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在抽象说理之后,忽作这样生动贴切的比喻,既形象地通俗地传达了文意,又使结尾文采飞扬,留给读者以不尽的联想,真是美不胜收。

还有的议论性文章没有单独的结尾,述论之后便戛然而止。

这种结尾方式,简洁干脆,自然老练,毫无累赘拖带之弊。例如鲁迅的《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通篇表达了作者对章太炎革命精神的肯定和崇敬,以及对他后来“既离民众,渐人颓唐”,粹然以“儒宗”自居的改变的遗憾。文章最后一段叙太炎先生如何自藏其锋芒,在亲自手定《章氏丛书》及其《续篇》时将先前写的富有斗争性的诗文大部刊落的事实,末了则慨叹说:“战斗的文章,乃是先生一生中最大、最久的业绩,假使未备,我以为是应该一一辑录、校印,使先生和后生相印,活在战斗者的心中的。然而此时此际,恐怕也未必能为所望罢,呜呼!”遂结束全文。这番话显然是从最后一段内容中生发而来,但与全文的主旨完全吻合、相通,所以虽得截断,却不致使人感到突兀。

结尾,它和开头是同等重要的;一个好的结尾,可保证文章整个结构的完美。

办事最忌虎头蛇尾,为文亦是如此。不了了之,草草收束;开头劲头十足,结尾松懈无力;这样的结构不能不令人产生缺憾之感。而一个生动、有力、余味无穷的结尾,却会使通篇增色,文章得到充足的表达。

好的结尾有这样的作用:

①绾结全文作为收束部分的结尾,其作用就在于把文章的写作在适当的地方收住,照古人的比喻来说就是“如截奔马”。所谓“绾结”,或者指归拢全篇的思想,或者指升华作者的感情,总之,要用各种办法将文章的内容加以浓缩提炼,以造成一个简明而清晰的概念或印象。

②令人回味。叶圣陶说:“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却是真个完了。”(《叶圣陶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1月版,第109页)这就是说,结尾的作用又不单是作者替读者总结全文,而且是要调动读者自己的思维力和想像力,共同挖掘文章的宗旨、意趣。古人所说的“言尽而意不尽”正是指的结尾的这种功效。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http://www.kjiaoyi.com/27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