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吃年糕习俗的来由是什么?
年糕也叫“年年糕”,在民俗中,春节吃年糕的习俗历史悠久。考古研究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汉朝时已经出现了米糕,人们称之为“稻饼”“饵”“糍”等。汉朝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已经出现“糕”的称谓。年糕的制作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食次》是公元六世纪的食谱,此书中将年糕称为“白茧糖”,书中所记载的制作方法为:“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再趁热舂成米糍,而后将其切成核桃大小,晾干后油炸,滚上糖后即可食用。
据说,在辽代,北京就有正月初一吃年糕的习俗。明清时期,年糕成了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不同的风味。
据传,年糕最初是年夜祭神、岁朝供祖所用的食物,后来逐渐演变成春节的食物。“年糕”又叫“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工作和生活年年高升。前人有诗曰:“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