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公粥婆”的由来和清代康熙皇帝有关系吗?
清康熙十六年,康熙帝第五次微服出巡,这年秋天,他和随从一起来到广州,不幸染上风寒。广东的封疆大使察哈尔召集了岭南各路名医为皇帝治病,结果都没有治愈。后来,听说梅州乡间有一对年过八旬的阿公阿婆,根据家传秘籍熬粥,不仅非常可口,还有祛病养生的作用。察哈尔立刻派人请阿公阿婆到巡督府,为皇帝熬制养生粥。察哈尔按阿公阿婆的要求搭起柴锅,精选岭南特有的乌梅做主料,并配以辅料和几味中药,经过几个时辰的文火慢炖,飘着药香的养生粥就熬制成功了。皇帝吃后,神清气爽,印堂发亮,三日之内,身体完全康复。从此,这对年迈的阿公阿婆就声名远扬,梅州的这种养生粥也广为流传,人们美其名曰“粥公粥婆”。
民国初年,广州、潮州和梅州的客家人赴南洋淘金热兴起。阿公阿婆的儿子也一同前往马来西亚,并以经营“粥公粥婆”养生粥坊为生,用祖传秘方熬制各种养生粥,赢得各国人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