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耳朵眼炸糕”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耳朵眼炸糕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共同被称为“天津三绝”。耳朵眼炸糕闻起来芳香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香甜黏软,外表金黄色,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朝光绪庚子年间。第一代掌柜名叫刘万春,他与外甥张魁元合作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并挂起了“刘记”的招牌卖糕点。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细,制作精致,物美价廉,在北门外大街的糕点中出类拔萃,独具特色,众人给予他“炸糕刘”的称号。
刘万春的糕点现做现卖,起初不过是每天卖二三十斤,之后,刘万春的糕点店生意日渐兴隆,他的儿子刘玉才、刘玉书等都陆续进店卖糕点,炸糕的日销量达一百多公斤。“糕”字与“高”谐音,人们取“步步登高、蒸蒸日上”的寓意,在逢年过节,庆贺寿辰,办喜事之时,都提前预约,争相购买炸糕,馈赠亲友。刘记炸糕的生意日渐红火,在当地也逐渐显露名声。
由于刘记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的胡同,即耳朵眼胡同,人们就风趣地称刘记炸糕为“耳朵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刘记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曾改名为“增盛成”。但是,这个名字并不被群众所接受,“增盛成”这个官号逐渐被人们淡忘。“耳朵眼”的绰号却被人们争相传颂,逐渐为众人所知。“耳朵眼炸糕”的名字也由此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