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人们把面条叫做什么?
东汉时期的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的“释饮食”中记录:“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根据相关专家考证,这里的“汤饼”指的就是面条。宋朝人黄朝英在《湘素杂记·汤饼》中解释道:“余谓凡以面为食具者,皆谓之饼。故火烧而食者呼为烧饼,水瀹(yuè煮)而食者呼为汤饼,笼蒸而食者呼为蒸饼。”可见,古人将面条称之为“汤饼”。
《世说新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何平叔的人仪态非常美,面色很白。魏明帝怀疑他在脸上涂了脂粉,于是在炎炎夏日,给他吃热汤饼,使其大汗淋漓,继而用衣袖擦脸,擦完后,其脸色仍旧很白,魏明帝这才释疑。
西晋文学家束皙的《饼赋》中记载:“玄冬猛寒,清晨之会,滋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意思是说,在寒冷的早晨,冻得鼻涕直流、嘴外凝霜,此时要取暖驱寒,填饱肚子,一碗热气腾腾的汤面是最好的食物了。
“汤饼”即面条,古时还有长寿的意思。古人在寿辰或者小孩出生的第三天、小孩满月和周岁的时候举行“汤饼会”“汤饼宴”“汤饼局”,都会吃象征长寿的汤面。
相关学者分析,《释名》中记录的“索饼”也就是“水引饼”,在江淮地区称为“切面”。明代《正字通》中记载:“水引饼,即今之水面也。”现代医学也将“索饼”称为“汤面”。
清代《癸巳存稿·面条子》中解释道:“面条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素面,曰挂面,亦曰面汤,亦曰汤饼,亦曰素饼,亦曰水引面。”
所以说,古人将面条称为“汤饼”“索饼”,而今人都将之称为“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