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人们为什么把吃肉叫“打牙祭”?
“打牙祭”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吃肉。但是,这个词的来源却耐人寻味。首先要从“祭”字讲起。“祭”是祭祀、祭奠的意思。古时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弄点好吃的,而所谓的好吃的就是猪肉。但首先还是要祭祀祖先。由于祭祀只是一种形式,人们就切一小块肉放在神龛面前,然后点上冥币和蜡烛,表示祭祀。祭完祖先后,人们将剩下的一小坨肉切成细丝,用来“祭”自己的牙齿。因此,“打牙祭”也就用来指吃肉了。
“打牙祭”泛指吃肉,多见于四川地区,与四川人的祭祀习俗息息相关。关于该词的由来,说法主要有三种:
一说,古时的厨师每逢初一、十五供奉的祖师爷为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厨师易牙,祭祀要用肉,称为“祷牙祭”。而“打牙祭”就是从“祷牙祭”讹传而来。
二说,衙门的供职人员可在祭神、祭祀的第二天分吃祭肉,所以称为“衙祭肉”,后变为“牙祭肉”。
三说,古时将帅的营帐前经常竖起以象牙做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将士们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都要杀牲畜来祭祀牙旗,称为“牙祭”。祭祀牙旗用的肉就被称为“牙祭肉”。祭祀之后,将士会分食牙祭肉,称为“吃牙祭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