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食“饺子”的由来是什么?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又称“水饺”,原名“娇耳”,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还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称呼。
相传,饺子是西汉名医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时期南阳人。他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医书,博采众长,集大家之成,人称“医圣”,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据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期间,常为百姓医治疾病,深受百姓爱戴。有一年,当地发生了瘟疫,他就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一年冬至这天,张仲景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南阳。他行至白河岸边时看到许多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原来,此地正流行风寒,许多人都病死了。张仲景看后,心里非常难受,就在此为百姓医治。可是,看病的人太多,他不停地给人看病,还是有很多人等待医治。于是,他想到一个办法。他让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了医棚,在棚里架起大锅,在锅里放一些羊肉和祛寒药一起熬煮,煮好之后,再将这些东西捞出来,用刀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下锅煮熟后分给看病的人吃。这种耳朵状的食物就是“娇耳”。每个病人都分到两个娇耳和一碗汤。人们吃完后,浑身发热,血液顺畅,耳朵也变得暖和了。张仲景为百姓舍药治病,从冬至一直到大年三十,给百姓们治好了风寒,也治好了冻耳。大年初一,人们仿照娇耳做过年的食物,也就是后来的饺子,以庆贺烂耳康复。
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后人为了纪念张仲景,每年冬至到大年三十都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