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国百姓过中秋节都有吃月饼的习俗。
月饼在古代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最初,月饼是祭拜月神的祭品,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中秋节的节令美食,象征美好团圆。
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中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唐高祖时,大将军李靖去匈奴打仗,凯旋这天正值八月十五。吐鲁番的商人给皇帝献上胡饼,唐高祖笑着指着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这里的胡饼就是月饼。
在唐朝,民间就出现了生产月饼的饼师,长安开始出现糕饼铺。据《洛中见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这天让御膳房将饼赏给新科进士,此时还没有月饼之称。中秋节盛行于宋朝。北宋时,皇家在中秋节吃“宫饼”,民间称之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曾有诗描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他将月饼描述为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
明朝时期的大量文献中都出现了有关月饼的记载。中秋节吃月饼也就成了一种习俗。《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还有如下传说。据说,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残暴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络各路起义军,开始了反抗之战。当时,朝廷的官兵严密监察,各地起义军很难互通消息。军师刘伯温想出一计,他命属下将“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放进月饼里,以通知各路起义军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起义。用这一招果然躲过了朝廷官员的严密监视,八月十五这天,各路起义军纷纷起兵,反抗元朝。很快,大将军徐达攻下了元大都,起义军推翻了元朝。
朱元璋得到消息后,喜出望外,他决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天与全国百姓共同庆祝起义成功,将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给群臣。民间也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以庆祝胜利,欢度节日。
清朝时期,月饼用料更讲究,制作也更加精细,外观精美,成了中秋节的节令食品。月饼被人们赋予了团圆美满的寓意,以寄托思念家乡、盼望团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