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典故来历是什么?
“冒天下之大不韪”原是“五不韪”,出自《左传》,曰:“郑息有违言。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君子是以知息人之将亡也。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犯五不韪,而以伐人,其丧师也,不亦宜乎?”
公元前712年,郑国与息国同是周宗姬姓,双方因小事儿发生矛盾,弱小的息国派兵攻打强大的郑国,结果大败。公元前682年,息国被强大的楚国消灭。《左传》中分析息国,认为息国犯了五不韪,贸然出兵而导致失败。
“五不韪”指不估计自己的威德是否高于对方,不权衡自己是否按照德的标准来处理邦交事物,不衡量自己的力量是否比对方强,两国属于同姓而不亲近,不分析双方争执的言辞是非对错,不认识自己的错误,即“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征词,不察有罪”。“冒天下之大不韪”就是指做天下人都认为不对的事情,比喻不顾舆论的谴责去干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