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统计,在《论语》中谈到“仁”有109次之多。那么,在《论语》中“仁”具体有哪些含义呢?
下面从三个角度解读一下:
首先,从读音上说,“仁”等同于“人”。指做人做事要守规矩,否则就很难有所成就。
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造次,匆忙)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抛弃了仁德,又怎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呢?君子哪怕在一顿饭都没吃完的那么点儿的时间里也不会背离仁德,在仓促匆忙的时候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办事。”)
所以,孔子还说: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约,穷困,困窘),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安仁,安于仁道),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作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一个人的学问和修养达到“仁”的境界,才能安处困境和顺境。这让我们想到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论语·雍也》)
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只有他能长时间地做到“仁”。即使是“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但“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最为典型的“仁者安仁”。
其次,仁,从构字法上说,是两个人。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就谈不上仁不仁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与人交往的问题,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常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对人们思想与修养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知,同智)?”(《论语·里仁》)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获得智慧呢?”)
居住环境很重要,要选择品行高尚的人做邻居,选择崇尚真善美的地方居住。“里仁”,就是要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住在有良好社会风气的地方,这才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修养。
孟子的母亲仉氏是一位贤德的女性,她很注重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如果没有这位母亲的“择邻处”“择仁处”——带着孟子从坟场、集市一直搬到学校附近,可能就没有后来的亚圣孟子了。
再次,怎样做才算是达到了“仁”的境界呢?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就是“仁”了,谦逊有礼貌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容就能够得到众人拥护,有诚信就能得到重用,勤奋就可以获得成绩,施以恩惠就能够使人信服听命。
对别人恭敬,是指对别人态度要好,要谦逊、低调,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然后就是对人要宽容,要讲信誉。人与人交往,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摩擦,对别人的过错要能包容,自己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是让良好关系得以保持的关键。另外,做事要努力勤勉,就是要“敏”,这样才能使自己有较强的能力,得到众人的信任。前四条都是对自己的要求,最后一条是强调做事要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给别人以实惠、恩惠,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孔子的这个观点很符合老子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七章》)圣人因为谦让反而获得拥戴,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难道不是因为这种无私的精神成就了他自己吗?孔子所说的“仁”,与老子所说的“圣人处世”相类。
弄清了“仁”的含义,还要身体力行,才能真正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