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论语》的许多章节中都谈到了孝的问题,孔子所倡导的“孝”的最高境界就是“敬”,基于“敬”,再延展成发自内心的爱护、关心、体贴。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也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是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父母心里却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而不违抗,虽然忧愁,但不怨恨。”)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如果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是孝了吗?”)
这三则,都是在强调子女在对父母进行物质上赡养的同时,要“敬”字当先,才是真孝道,才有别于其他动物。
另外,孔子还强调,对父母要“无怨”“循礼”。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无怨,循礼,其实也离不开一个敬字。礼是形式,无怨是内心的真诚,这份真情才是最重要的。
在《红楼梦》中,袭人、鸳鸯两个女婢都在正月间为母亲守丧,回避贾府元宵节热闹的场面。而贾珍、贾琏、贾蓉这几个有身份的官府要员,却在国孝、家孝期间,或是淫乱不堪,或是停妻偷娶。他们在人们面前披麻戴孝,号啕痛哭,个个装成正人君子、孝子贤孙样,背地里却干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他们三个,哪有对父亲贾敬、对堂叔贾敬、对爷爷贾敬的一点敬意、爱意?面对这样的子孙,贾敬的在天之灵该是怎样摇头叹息呀!
在这点上,贾府的三位大爷都不如那两个婢女。
再给这三位爷找个地位相当的榜样:宝玉。
《红楼梦》中被众人称为疯疯傻傻的“混世魔王”贾宝玉、“古今不肖无双”的贾宝玉,却能真诚地表现出对祖母、对父母的敬爱,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中有这样的描写:
秋纹笑道:“……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十二分。因那日见园里桂花开了,折了两枝,原是自己要插瓶的,忽然想起来说,这是自己园里的才开的新鲜花儿,不敢自己先顽,巴巴的把那一对瓶拿下来,亲自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又进一瓶与太太……老太太见了,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太太越发喜欢了,现成的衣裳就赏了我两件……”
这次是想着为祖母、为母亲送去一枝美丽的桂花,还有一次自己要出门,父亲不在家,需从贾政的书房过,小厮们让他走侧门出去,他却坚持要牵马步行从父亲的书房前走过,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尊敬。贾政在与不在,在他心里都是一样的。或是说,父亲在家让他紧张,父亲不在家他更能自然地、由衷地尊敬父亲。虽然他平时对这位父亲大人怕得要死,第三十三回还差点儿被父亲打死,但宝玉还能这样尊敬父亲,这正是作者所要展示的宝玉身上的人性之美。相比之下,那三位贾氏男儿,实在是不堪得很。
可见,发自内心地“敬”给予我们生命的人,才是最真诚的爱。
两代或三代人之间,不只有经济上的赡养与被赡养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成为能在精神上交流沟通的朋友,而后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家庭关系更和谐美满,这样或许就不会有问题少年,就不会有网瘾、毒瘾青年了。
其实,这已经超出了“孝”的问题。仁者爱人,这已经达到了孔子所说的“仁”与“和”的境界,也达到了老子所说的“道”的境界。符合“仁”与“道”的家庭,才能真正地“家和万事兴”。